目录 下一篇
晋文公一战成霸。
战争发生在一个叫城濮的地方。
《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城濮大战时列国形势图据说城濮大战是最早开此例的经典战役,那么,晋文公就是“兵者诡道也”的祖师爷。
城濮在今天的山东。如图所示,可以说,其实和晋国地界已经风马牛不相及了。这场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
起因是楚成王以联合郑、陈、蔡、许等国出兵进攻宋都商丘,目的是阻止晋国势力南下。晋国一方面打出救宋旗号,一方面借机揍一下楚国小弟打击一下楚国的气焰顺便也报一下曹共公低级趣味地偷看他洗澡的恶气。所以,晋国出兵进攻依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之所以不直接打楚国,和当初齐桓公带领联合国部队伐楚的私心是一样一样的:就是赚个名声,其实没把握打呗!
但是打曹国和卫国是绰绰有余的:一是避免劳师远征,二是道义上也站得住脚:我是用打曹卫想逼你楚国退兵来着,又没别的意思。你退兵了,我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发言权得到了认可,赚了;不退兵,我顺便灭了曹卫也有实惠;楚国如果要来打晋军,就变成了楚军的劳师远征,晋以静制动,战场上就取胜占便宜;再不济,可以让你两个小弟反水成晋国卫星国,这对晋国绝对也是有利的。
何况,重耳流浪期间宋襄公还送过他车子。虽然楚成王也对他优礼有加,但必要的时候选择性忽略是可以的,道义得放在第一位。
从这件事情的起因和发展看,重耳确实比他弟弟晋惠公聪明,做任何事都要首先找好道德高地。
城濮之战示意图楚成王也不是个废物,所以没上钩,继续猛攻宋国。晋军若南下救宋,诱楚北上之战略意图则无法贯彻。若不南下救宋,必失掉宋国,陷于战略被动地位。
晋文公则接受了先轸的建议,让宋国使者去贿赂齐、秦二国,使齐、秦劝楚退兵。晋则捉住曹共公,分曹、卫的田地给宋人,以激怒楚国人,逼其不听齐、秦的劝解。齐、秦劝楚不成,必然坚定了站在晋国一边的立场,决定出兵对楚作战。这是晋走出的第二着高棋。
于是一切确实像晋国君臣预料的那样,中原形势变了!晋军破曹降卫,与齐、秦结成了联盟。楚成王决定退兵。这里有一着意味深长的棋:就是楚成王一边叫楚令尹子玉退兵,一边却给子玉援兵,然而援兵却不够与晋抗衡的。这个奇怪的决定,史家一般说是楚成王优柔寡断,不过在将来本小白解读楚成王时会再解,留个悬念,哈哈。
反正得到了援军的子玉不肯退兵。不过子玉也不是废物,所以想出的主意也不差。他派宛春赴晋军说: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这个计划可以说非常完美:如果晋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感戴楚国;如果晋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曹、卫、宋三国将会怨恨晋国。但晋国的回应更漂亮:私下答应恢复曹、卫,让他们断绝与楚国的关系,而扣留楚使宛春以激怒子玉。这是晋国走出的第三着高棋。一向狂傲自大的子玉不能忍受这种刺激,冒然率军北上攻击晋军,终于被晋军牵上了鼻子。
然后,城濮之战就在晋国的计划下发生了。
城濮之战当初,重耳出逃途中曾路过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酒席宴上,成王问文公: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楚成王的名)?重耳的回答也不掩英雄本色:……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三十里一舍)。
这次,文公果然实践诺言,面对楚军的进攻,命令自曹国后撤三舍,与宋、齐、秦三国军队一同驻扎在城濮(山东省范县南)。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晋文公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然而!你以为晋国退避三舍真是的因为重耳仁厚要报答楚成王一饭之恩?图样图森破!
当然这个约定避退三舍,如果不做,可以假装不记得——毕竟原来救宋那阵也不像是对楚成王感恩戴德的样子;但是表示记住了,重耳老同学又找到了道德高地(呀,和当年秦穆公耍晋惠公的手段是一样的是不是?)天下人都觉得重耳是君子,后来的儒生们也把重耳当成道德楷模一代一代地放在道德模范版的首页供天下人关注点赞。这件事可以算是晋文公“文”这个谥号的重要原因吧!“道德博闻”啊,有没有?
那么重耳同学为什么选择不忘记这个承诺?
首先是心态。如同孙子兵法里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子玉越进越骄傲,越进越轻敌,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另一方面,晋军却越退越怒,越退越激昂,越退越有斗志。
其次是战线。三百里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拉开车乘和后面步兵距离,另一个方面也有效拉长敌人的战线,你打掉了敌人的车乘还不用担心敌人的步兵反击,多好的主意啊。
再次是时机,晋军一边退,一边可以找到有利的地形,先据战地,以逸待劳。
第四是兵力,晋军退避三舍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
一举多得的好处,这个道德制高点不占白不占。
说了这么多,本小白决定以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晋文公得谥天下第一美谥“文”的实际情况:“晋文公谲而不正。”
但是!晋文公毕竟是得了天下第一美谥的,“文”也不是白给的,晋文公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才获得“文”这一谥号的。
还有什么呢?下次分析,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