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不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乎自然的,所以再大的狂风也刮不过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制造的狂风暴雨,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失。凡是同于道的道也会乐于得到他,凡是同意德的,德也会乐于得到他,凡是同于失道失德的,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后果,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就不会相信他。
我们这一章从“少说话合乎自然”这一论点出发,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行为方式,适合他的外在境遇是相应的。
他对自然领悟到什么程度,自然就会给他什么样的回报,就是说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自己怎么对别人。因为道是唯一的,整个世界都是道的自然,所以合于道的人就会得到道的回报,不合于道的人就不会得到道的回报。
对于治国者而言,少发号施令是合乎自然的,这是老子一贯的观点,就是无为而治。这里讲的飘风是指飓风,我们又称之为台风,飓风虽然可怕,但它也不会整日整夜的吹,不管这个飓风强大到什么程度,到了中午都会减弱,减缓一些,所以说任何飓风都不是始终不变,骤雨就是指夏热季节打雷,一般都是雷阵雨,所以它是不会下一整天的。在这里呢,老子把自然现象的因果规律,用比喻来反复的说明,告诉我们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在无常变化当中,我们不能去把握它,也无需去把握它,那么只有一样东西是超越现实的,那就是自然。
在我们的眼里,天地是神秘莫测的,还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但是天地也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因此天地都不能追求长久,何况人,人生就更不能希求长久。
老子认为,一个讲喜欢讲道的人,自然喜欢和讲道的人结合在一起,一个人如果为了道德而努力的修养自己,那么他就会发现自己在道德上是日日有进步,这其实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现象都很难长时间的持续不变,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永恒不变的。但是人们想透过现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一个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那么这个人就得到了道。如果一个人观察现象是不能够抓住本质,但他的认识水平已经接近于事物的本质,那么这个人就是得到了德,如果一个人既无法看德到又无法看道的,那么这种情况就称之为失,那这个人,他可能就会处在另外一个境界里面。
因此人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去追求道,也就是说求道是实现道的先决条件。如果人们不去追求道,不去追求事物的本质,那么他就只能一直处在事物的本质以外的范畴。
这里面讲的就是失,因此我们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和德,才能从中获得无限的益处,否则我们不但得不到任何益处,而且还会为大道大德所抛弃。
不遵循大道和大德必然会遭受惩罚。人和动物是不一样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当主观能动性支配下的人,行为合乎自然规律,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当主观能动性支配下的行为不合乎自然规律,人们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比方说,我们这次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就是人类没有遵守应该的自然规律,导致病毒在全世界扩张,让全球的经济遭受极大的影响。
汉朝的王莽改制,其措施是如疾风暴雨,尽管他的初衷是希望迅速的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但结果却是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导致政权崩溃,本人也落得个悲惨下场。老子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王莽改制”的失败充分见证了这两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西汉初期,从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扫灭匈奴王廷,通达西域,只用了短短六七十年,背后起主导作用的便是“黄老之道,无为之道”,也就是希言自然。
人们都是用了一年,就学会了说话,但是用了一辈子,却不一定能够学会闭嘴,年龄越大的人,智慧越多的人话却越少,到了最后,就变得不聋不痴,不做家翁,不再操不必要的心,由此可知,希言自然之可贵。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