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碎语——《史记》之失意人生

碎语——《史记》之失意人生

作者: 市井行走 | 来源:发表于2020-09-09 01:05 被阅读0次

        突然在想,司马迁会不会也会有些许的失意,呕心沥血写出的两篇传记,竟然败给了后生晚辈寥寥的八个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以前的我都没想过冯唐为什么易老,李广为什么难封。因为课本写了,老师讲了,这句话一是形容老来难以得志,二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后来查百度,也是这么说的。

        芸芸众生,真正能做到出类拔萃,心想事成的,太少太少。同时又有多少人能够打心眼里承认自己不如别人。于是乎,这八个字神了。因为太能引起共鸣,每念叨一次,似乎都能让自己的能力提高那么一点点,至于为什么不成功?不怪我自己。

        我还是仔仔细细去读了一遍《张释之冯唐列传》。很遗憾,凭我的见识,丝毫找不到冯唐杰出的地方。在我眼里,王侯府中的一个幕僚,是他比较适合的角色。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大汉王朝以孝立国,皇帝都带着孝字。所以冯唐从起点上已经占了些便宜,他面对的并不是一个昏君,汉文帝基本上是可以划入明君行列的。所以后来的路走不好,很大可能就是能力的问题了。毕竟孝顺不见得就是才高。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子。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冯唐为魏尚开脱的这段话,听上去很有道理,皇帝也很给面子,于是有了接下来的“持节云中”。仔细读的话,未免觉得有些书生气。

        军队讲求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士卒不知尺籍伍符,是谁的错?魏尚作为带兵的将军,不教会并严明这些,本身就是失职,这不是自掏腰包和士兵同甘共苦就能抵消的。至于冒功之事,有六级就有六十级、六百级,此风本就不可以助长。律令严苛也不是可以不守律令的理由。

        所以冯唐只是说了让皇帝觉得有道理的话而已。再后来,为楚相,免。没有理由的免职,大概还是能力的问题了。

        至于李广,一生之中参加的大小战役无数,敌人闻风丧胆,飞将军并非浪得虚名。

       李广终身未能封侯,有皇帝的原因,但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因为皇帝其实也很赏识他,给了不少的机会。这么多的机会一次也抓不住,只能是自己的问题。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私接梁王将军印这件事,在皇帝心里多少是留下阴影的。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这一段描写很精彩,李广的勇猛机变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作为主将,丢下大军而去追逐三个射雕者,而让大军不知道自己的去向,未免太没有大局观。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时候。李广靠自己的能力逃了回来,但作为一个被俘虏过的将军,这个人生污点再也洗刷不掉了。能保住性命就已经不错,何谈封侯?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而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这段其实点得很明白。李广的英勇善战和战斗中的谋略,让他有了较高的下限。喜欢近身战斗,很多时候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又限制他的上限。他是将才而不是帅才,即使赢了,也损失较大,好几次功过相抵也为此。所以不封侯也不难理解。

        晚年的李广也反思自己,但他把自己不得封侯的原因归为使诈杀了八百降卒,未免有些糊涂。和当年白起比起来,这算得了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碎语——《史记》之失意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es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