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叶嘉莹先生走了,活了100岁。心里戚戚然,放下了正读着的她的书。想一想先生对我的影响,我对诗词真正的喜欢,就因为读了叶嘉莹先生解读诗词的书,才开始读懂了诗词,也真正感受到诗词的美好。所以,我对叶嘉莹先生心怀感恩。
叶嘉莹先生是现代人理解古典诗词的一座桥梁。在没有读她的解读之前,我也阅读诗词,但仅仅限于翻译,有时候借助百度,有时候借助工具书。看完了,明白了诗词的意思。但总觉得诗词离我们很遥远,没有能真正发自心底的触动我。读了叶嘉莹先生解读诗词。我第一次发现,诗词在讲古人的感受,心情,这种感受心情,原来我们现代人也有,这一份真切的感受就落到心里了。感觉先生解读的很接地气,充满烟火气。
叶嘉莹先生就能把凝练的诗词背后,人的处境情感挖掘出来,非常细腻真切,语言朴实如话家常, 而入情入理入心。怪不得她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讲中国诗词,居然有那么多外国人也因为她的解读而喜欢上的中国诗词。因为诗词表达的那一份情感是全人类共有的。
所以2020年感动中国给她的颁奖词是这样的:“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她真正的挖掘出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并且用现代人最平实的语言讲出来。这种讲解让你感觉那些诗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塑像,而是饱含深情的活在世上的普通人。你觉得他们的情感,你能够得着,你能体会得到,能理解得了。
叶嘉莹先生对诗词幽微之处挖掘的特别深入美妙。我这几天看到叶嘉莹解读杜甫的诗,写杜甫凌晨过骊山,穿着单衣薄衫,受着冷冻的感受情形。“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叶嘉莹的解释让你身临其境,她说夜晚严霜很冷,把衣带都冻断了。冻断就很难理解,她会举一个例子,冬天的旧衣服和旧毛巾洗了晾在外面的院子里,晚上没有拿回来,冻硬了,第二天早上你拿下来一折,中间就断了。这说明天气非常寒冷,杜甫的衣服非常的破旧,所以衣带都被冻折了。而要想把冻折的衣带打一个结,再连接起来,结果手指冻得僵直,伸不展,想打结却怎么也打不成。她用一个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例,在我们原来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个补充,让你对这句诗有一个通透入心的理解。她把这叫做跑野马。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俯视皆是,你读完他的解读,整首诗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画面,甚至能看到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这个人物当时的处境,感同身受,理解的特别的透彻。就真的会有感动,真的理解了诗人当时的想法,心情。而且,看完她的解读,很多诗句你就能脱口而出。你就不由自主的想把这首诗背会,因为你理解的这么透彻了,不背会感觉就是一种浪费。背会了,用的时候就信手拈来。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所以一边读她的诗词解读,一边在背古人的一些诗词。
最近读完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我把这个解读,细细的读了三遍。这500字的长诗我就背下来了,特别有成就感。所以她就是我们理解古典诗词的一座桥梁。没有她的解读,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有了她的解读,就会读的兴致盎然。那些难点,不好理解的字词,她都解释的清清楚楚,而且把这个生僻字的出处典故,以及在这儿用作什么意思,都讲得细微入微。
所以,读她解读的诗词,读完之后,你不仅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而且对这个诗人一生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我因为读她解读的诗词,而爱上了古典诗词。跟着她一起读了苏东坡,对词的发展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读了《人间词话》,真正明白了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她的书我读过四五本,最重要的是读的时候并不费劲,还有一种轻而易举的收获感,幸福感,喜悦感。所以叶嘉莹先生,是我在诗词学习方面的启蒙老师。
因为喜欢她解读的诗词,对叶嘉莹先生这个人也充满好奇。所以看了讲述她一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看完以后有更多的佩服感动。佩服她学贯中西,自学外国文艺理论,不会的单词一个,一个查字典,然后用外国的文艺理论,讲中国诗词的感发和象喻,深受外国人的喜欢。她是中国诗词的传播者,让中国的诗词在国外落地生根,积累如此深厚的人,还这么用功。她的勤奋上进就是我们很多人的榜样。
她的家世显赫,经历坎坷,因为这一腔的热爱,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她的祖父是晚清状元,她是满族人,姓叶赫那拉氏,她的父亲是最早去国外学习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因此她的父亲英语特别好。她从小就在一个吟诵诗词的环境中长大,家里的爷爷、父亲、叔叔都在以吟诵诗词玩游戏。所以她童年没有玩过打沙包踢毽子这样的游戏。上中学时赶上日本侵华,占领了北京,她们的日子也不好过。18岁时,母亲在天津做完手术,在坐火车回北京的路上病逝。她读完大学结婚,并且跟随丈夫去了台湾。从这开始,她的艰难坎坷接踵而来。她的诗词研读也越发深入。
在台湾,丈夫因为政治原因进了监狱,她受到牵连,也被抓进监狱。因为她是无辜的,被释放。她一个人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没有住的房子,寄居在亲戚家里。并且开始在外面代课,养活一家人。开启了她的教书生涯,她在好几个学校代课,挣钱养家。丈夫出狱后,性情大变,经常对她施以家暴,她默默承受。到50多岁,她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结果有更大的灾难等着她,女儿女婿双双车祸身亡。丈夫去世,自己的父亲去世,都是他独自操持。
她一个弱女子是怎么挺过这一波又一波的打击的?是她对诗词的热爱。她靠教诗词来养活全家人,诗词里丰沛的人生故事,一点一点在疗愈她。最后还因为她对诗词的特殊的解读,特别的贡献,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被哈佛大学请去讲诗词。诗词让她名扬天下。所以叶嘉莹先生说,一个人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门,她就是踏入诗词这个大门,一辈子活在诗词里,在诗词中疗愈,最后又活成了诗词的样子。
七八年恢复高考后,她给国家教委写信,她要回国教书,不要任何报酬。回国后,在国内国外十余所大学教学,她所有的机票都是自费。后来她定居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成立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院,担任院长。讲授中国诗词,无论白天黑夜,每次讲课,座无虚席。她也陶醉其间,“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这就是她当时沉浸期间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她喜欢的生活。她把自己终身的积蓄3000多万捐给了国家,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就像她在诗里所说的那样,“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她用自己的弱德之美,慢慢的编织着诗词的未来,现在她走了,后代子孙们将继续把诗词编锦织缎,吟诵传唱。她用毕生精力完成她的使命,不愧是中国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士”。
叶嘉莹少年赶上战乱,遭遇母亲病逝,风华正茂,结婚后被丈夫家暴,中年生活稳定了,女儿罹难,她遭遇的坎坷艰难比普通人更多。但她凭借着对诗词的这一份热爱执着,不仅把自己活得平和儒雅,而且在诗词的滋养下,她活到了100岁,活得绝代风华。她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做事,对待生活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去敬仰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