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关于孩子的课后兴趣班。学校每周开设的有兴趣班,一个是班级的,一个是学校的。
班级的,开始报了一次,但上了几次课以后,便觉得很没意思。第二次再报的时候,我便自作主张,没给他报,他却自行去给老师说要报,老师问我意见,我说不报了。老师采纳了我的意见,但孩子回家来后,耿耿于怀。
报学校的兴趣班,第一次,我给他选的合唱,理由是他爱音乐、爱唱歌;第二次给他报的乒乓球,理由还是他喜欢。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合唱上了几节课以后,他就丝毫不感兴趣了,都说要退,勉强坚持到最后,表现并不理想,他自身的体验更是可想而知;乒乓球,他几乎没上几次,每次都去跟老师说他不舒服,不去上。
今年又报社团,我想都没想,就根本没给他报名。
前天老师微信上说,他昨天自己报了科技社团,我一脸蒙。
第二个是蓝球培训。
两年前,带他去体验过篮球兴趣班,但他融入得并不快,自始至终,发呆、傻站的时间比跑跳的时间长。足球班也带他去看过,但球场都不愿意进。因此,我一度很郁闷,觉得他没有一项运动爱好。
昨天下午,无意中接到一通电话,来自家门口的一家篮球训练馆。由于离家近,又在孩子上学的路上,我欣然答应了第二天的试听课。
今天上午,儿子如约参加了试听课,效果令我吃惊。几乎整个过程,儿子都在认真地学,动作尽管没那么协调,但是他很配合地在跟老师互动,在努力地练习。试听课后,我们报名了每周末一次的篮球课。
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一定要从兴趣出发,但我真的了解他的兴趣吗?这个值得我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