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什么,环境变化,我们也要随之改变,否则只会故步自封,停留在固有的模式中无法自拔,难有寸进。
当变局来临时,我们不能只求表面稳定做那刻舟求剑的人,而要多听多看多思考,努力去探寻本质根源。
学校教育发展到现在,其传统模式及教学方式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想要推陈出新很难。
况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学校教育,也只不过是工业化以来的新教育模式。严格来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像是教学。它是为了大规模地培养产业工人而生,也为高效地普及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及AI时代的到来,许多岗位都有被机器取代的可能。留给我们人的工作或许只有那些创新性高或高端技术引领的行业了。
我们人类天生就有爱学习、喜创新的特点,但整体化一的教育模式以无法激发我们的天性,无法满足培养更高端的人才了。
我们知道好的老师是可以激发孩子天性的,但能达到这样水平的老师不会在现行学校教育下大批量出现。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或许能给到我们一些启发。
它的书名是《未来学校》。书中的未来学校,我觉得更像是一个学习资源。
因为,书中全部在说学习中心。而这个学习中心可以是网络的也可以是线下的。它可以由现在的学校、培训机构等实体改造而来,也可能只是网络上的一间虚拟教室。但学习中心几乎有学习者需要的全部知识。
书的作者朱永新,是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
那么,《未来学校》说了什么?
一、未来学校什么样
未来学校会以学习中心的形式出现,每一个学习中心都有自己非常强的特色教育资源和非常有代表性的课程。
学习中心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网络的。
学习中心随时随地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
学习中心的课程经过认证机构认证或学习中心许可后,可以实现资格互认、学分互换等兼容效果。
我觉得,对于那些自主学习性强的人来说,学习中心无疑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好办法。但对那些自律性弱的人来说,学习中心这样的模式有可能会造成学业的荒废。
在未来学校这样的模式下学习,关键一点是孩子爱学习的天性没有被原生家庭及成长环境破坏。
二、学习中心谁来学
资源开放,有教无类,谁都能学,只要是想学习的都可以。
现在,我们可以免费学习的实体、网络资源数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如开放的实体图书馆和一些网络公开课等。
三、学习中心谁来教
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2017年的人机大战中,机器人人工智能教学全面碾压真人教学。
2018年,在文本阅读理解挑战赛中,微软和阿里巴巴团队的人工智能模型分别战胜了人类选手,位列榜单的前两位。
在一些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预测中,也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
不过朱永新教授认为教师职业不会被完全取代,也给出了不被取代的两条建议: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其实,这两条建议也适用于其他行业。
同时,书中也预测了未来的教师将成为自由职业者,未来的教师将以学生的指导者、陪伴者的身份出现,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
四、学习中心学什么
从为了一纸文凭而学,到为了自己的兴趣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
为了兴趣而学让我们快乐,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学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会价值。
学习内容的个人化。不再是一张课程表管所有的学生,不再是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同样的课程。这一点,李希贵校长已应用于实践。
未来学习中心的课程,不会像今天这样,彼此之间有太明显的界限。你不能说文就不说理,说理就不讲文。这一点从我们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
五、学习中心怎么学
教育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学习模式的变化,在未来学校的学习中心模式下学习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调整为以学会学习、加强素养目标。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最好体现。
把我教什么你学什么的以教定学转变为你学什么我教什么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这样在学习力及兴趣爱好、人生需求等个体差异方面就有了更好的兼容性。
六、学习中心如何评价学习效果
就像银行开户一样,给学生设立学分账户。进行开户、上课、学分认定、成果转换、终身学分档案建立等评价体系建。
七、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一些有教育理想和情怀的父母,可能会为自己的孩子或者志同道合者的孩子举办量身定做的学习中心,由自己或者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从事教育教学。
大部分父母,根据自身需要把孩子送到不同的学习中心去学习。
不论那种方式,父母都将以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这也就意味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陪伴孩子,提升自己,即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家长与孩子及所处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亦师亦友、互为老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八、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
无论何时,教育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教育也需要政策的支撑。
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划定底线,降低学习难度是教育机制良好运行的前提。
当裁判员,当采购员,保障软硬实施的质量。
提供包括考试与评价在内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教育运行的公开公正。
注:这是一本作者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想法。细读它,您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于老师而言,它关系到如何教学、如何职业;于学生来说,也许真的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于家长来说,也会因孩子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产生的优秀表现而不在焦虑;于国家,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爱岗敬业好员工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