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班里倡导“只字不差的阅读”。但我自己呢?
最近在读书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读过和没有读过一样。别人提起书里的一句话的时候,自己觉得说的好有道理,但我怎么没看到这句话?
起源
前几天在线上训练营,遇到几个高能量的学员,她说目标是帮助10000留守儿童实现留在城市的愿望,具体的做法是:通过财商教育让他们的爸爸妈妈买得起房。还说起了《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说她的主要思想来自于现金流游戏,还说这本书是这个游戏的说明书,这本书是为了这个游戏写的。
我也有这本书,于是我翻开来看,果然罗伯特.清崎的自序里说道“这本为现金流游戏写的册子得到的大家的认可。”
思考
关于只字不差的阅读,李笑来有一个经典的例子。
许多年前,我经常在课堂上带着学生一起翻阅 TOEFL 考试的官方材料。人家白纸黑字地写在那里的东西,绝大多数人竟然根本不看,非要等到有人帮他解读…… 可事实上,竟然有那么一句话,在我之前从未有人认真解读过…… 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啊?
大家都知道,托福阅读考试,就是那种做客观选择题的考试,所有的题目都一样,四选一……
以下是许多年前,我在教托福阅读的时候,给学生看的资料(译自 ETS 官方说明):
考生要答对至少 25% 的计分题目才可以获得最低分……
再看资料:
托福阅读最低分为 31 分
最高分为 67 分
再看试卷:
考生在考场上总计要答 50 道题目……
从以上你已经获得的信息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结论:我们要判断两个事儿:每道题的分值是不是一样?每道题的分值是不是整数值?
如果每道题的分值并不相同,那就不必要进行任何推论了,因为“一个方程式里有两个未知数,就无解了”;如果每道题分值相同,且分值是整数值,那么,只能是每道题都是一分……
如果每道题分值相同,且分值可以有小数,貌似又没有什么推论的意义了。
其实呢,你上面看到的那些文字,只不过相当于是一个小学数学应用题,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的……
你看,你要答对总计计分题目的 25% 才能获得最低分 31 分,而后最高分是 67 分;也就是说,若是你把那些计分题目中剩下的 75% 的计分题目全都答对了,你的得分就是 67 分了…… 那我们设总计计分题目数量为 X,于是,我们就知道,75% X = 67 - 31………
于是,
X = 48。
是吧?于是,结论就出来了:
考生在考场上回答的题目数量是 50 道;
其中 48 道题是计分的;
既然如此,那么应该还有 2 道题是不计分的……
至于不计分的那两道题就是哪两道,我们没办法知道……
现在你明白了吧?绝大多数人在阅读的时候,只有摄像头在工作,CPU 甚至好像不存在一样…… 你的幻觉会告诉你:“这么简单的东西我怎么可能想不到?!” 现实情况是,当时你就好像是完全没脑子一样,根本就没想、当然也没想到任何东西。
再次看到这个案例,我不得不惊叹于“只字不差的阅读”的魅力。
我的真实例子
前几天,在办一件事的时候,发现中考的填报是一件需要“只字不差的阅读”的事项,而我当时没有仔细阅读,认真评估和判断,没有搞清楚“第一批次第一志愿”和“第一批次第二志愿”的问题,虽然不是我的原因,但我认为还是有我的责任,自己没有在重大事项上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也没有用这种思维去和弟弟讨论,导致侄女滑档,只能上一个普通高中,虽然学习是自己的事,但毕竟优质的教学资源还是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否则就没有“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了。
还有什么事因为自己没有执行“只字不差的阅读”而失去了机会?值得好好梳理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