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曰:你咋对油坊知道恁多呢?简单,除了敝村独有外,本人——即此刻正码字的这家伙在油坊里呆过数年呢。哈,油坊-牢房,听上去只一字之差对吧。
不过也有好处,那就是农村生产队时代里这是挣工分颇高的一种活计,挣来的工分差不多能抵两个成年男劳力。以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工资。
那为啥是你而不是别人呢?也简单——这娃儿(少年)苦好,不偷懒,听话。于是便进了当时规模最大,经营最好的村属油坊(其他由大队下属的各生产队所经营)。
中国地大物博,能够榨取食用油脂的原料甚多,诸如花生、葵花籽、棉花籽,芝麻,油菜,油茶,蓖麻(非食用)等等。不过,本榨油坊里只榨棉花籽,不涉其它。一般说,针对的原料不同,压榨器具和操作方式也大有不同。如果运来其它到贵村的榨油坊里来加工呢,没试过,估计也马马虎虎可以,但不保证出油率。就跟古代的刽子手在刑场上砍头,老手呢“咔嚓”一刀了事,新手呢大不了再补一刀呗。
榨油坊的室外分作两个区域:加工棉籽的第一道程序是炒制,在一口口径五尺以上的大锅里炒熟,取出,火候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油的味道和出油率。之后便进入第二个区域也是第二道加工过程:碾碎。碾轱辘是一对一人多高,大得惊人的石碾。最早由人工蛮力驱动,后来有了柴油机,便由机械驱动了。炒熟后的棉籽趁热碾压效果最好,此时的原料呈现糊糁状。
之后糊糁状的原料就进入热气腾腾,密不透风的油坊了。接下来也是两道程序:先置于大锅里熏蒸,蒸透后取出开始压榨。
笔者进入油坊时那种最原始的榨油设备还在使用:一根足两人合抱粗,三四丈长的“老油梁”横于头顶,经常年浸润,“老油梁”乌油油,油光发亮,具体嘛木材大概无人知晓了。木头经长时间的油脂浸润后,不惟分量加重,且永世不腐不坏的金刚之身,仿佛某个凡人立地成仙。当然,仅凭借这一根“老油梁”的分量是远远不够的,其一端还悬挂有六七个大“碌碡”。碌碡者,本夏季打麦场里碾压麦禾麦穗的工具,此处之所以加上引号,是说其虽呈碌碡状态,但比一般的碌碡更大,用途也不是用来碾压什么,而只是就是以自己非凡的分量来施加一种野蛮而沉重的吊坠力而已,由锹把粗的铁链子拴着。就像一个草莽大汉将一纤柔少女逼至墙角,对方还能怎么样呢,只剩下唯一的一个选择了——先服了呗,总比死在对方硕大的身躯下好点吧。
顺便提及一下,古法木榨油技艺历史悠久,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便是对这种“老油梁”榨油法的记载。目前,这种“老油梁”榨油法即“古法木榨油技艺”已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里了。
只可惜了敝村老油坊里的那根巨型“老油梁”,后来废弃后就不见了。着实说吧,那样的“老油梁”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一旦置于风吹日晒的外部环境里,被风化损坏,沦为烧柴,也就数年的事情吧。
接下来大概两年后吧,上述那套极原始的榨油设备即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所谓自动化榨油设备,简称“气缸”榨。问题是,笨重的“老油梁”和野蛮的大碌碡虽被废弃了,而实际人的劳动强度一点没减低。具体怎么操作呢?就是仿佛握铡刀一般握住一铁把子,使劲下压加气,使气缸内的压力渐然升高,借以达到榨油的目的。
当时的油坊内,共三人,两位师傅,徒弟一人即彼时十七八岁时的笔者。甭问,打气这样纯然耗费力气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活计自然由笔者担当,好在笔者当时已然膀大腰圆,力气十足,再加之生性腼腆,不善拒绝,更不会躲奸耍滑——这也是当初被“选”进油坊的原因——此活计便像套在牲口肩上的挽具一样,使役者不解套,那就持续干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