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相关报道,随着眼下市场上地沟油,口水油的频繁曝光,人们对食用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所以自榨油又重新热起来了,自己备料,眼看着榨出油来,也能让家人食用得更放心。——以上只是报道而已,至于真相到底如何,抱歉,不知道。
于是,就有了以下本篇回忆性文字。
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地处山西晋南敝村还有多座传统的榨油坊还在红红火火地运作着,只无人知道这已是最后的一段传统工艺纪录片了。此后的数年里,油坊们就渐渐因少客户上门而关闭,继而废弃。
就像一对多年的夫妻,日子不是好好的嘛,咋说散就散了呢?
如果说散伙是因为夫妻间失去了爱的浸润而致,油尽灯灭,那油坊里的情形也一样,没了原料供应,再富诗情画意的榨油设备也得停止不是?
说白了就是来料(棉花籽)没了。
那咋说没就没了呢?没有棉花种植了呗。那可是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当地物产农作物呀。也简单,投入大,产出低,棉花价格上不去,就没人干了罢。
说来蛮有意思,至改革开放,农村分田到户,敝村和周边的村落,除了打理庄稼外,各自都保持有一两项传统副业,甚而有点密不外传的意思。像敝乡吧,东面的邻村出了许多善做各种灯笼的能工巧匠,而常见的各类用于展示的花灯乃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种类繁多,如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架子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甭问,只要你需要,对方便能给你做得出来,保你满意,你呢掏钱就是。南面的邻村则擅长炮竹,烟火以及猎枪子弹;西面的村邻则能缵麻绳,编织苇席,粗粗细细,密密麻麻,疏疏松松,长长短短,听你吩咐就是,需嘛样的就有嘛样的。北面呢是个五千余人的大村,人家老早可是个县治所在,有坐地行商之利。而敝村呢,三千来人口,能与邻村抗膀子拿手副业是榨油,即榨棉花籽油。
笔者小的时候,自家院子旁边就有一个榨油坊,全村呢,如果连暂时闲置不用的都算上,少说也有十几座。
拉扯至此,忽然想起汉语量词里“座”的虎气:小到一座房舍,一座院落,一座高楼;大到一座城池,一座大山,一座江山,魅力在哪?简单,根基坚固,建筑硬实呗。而偌大山西呢,大到省城,中到县城,下至村落,哪怕只有几百人的小村,也各有城堡四匝维护捍卫,根基厚达十来丈。当然了,一般的村落只有南北两座门,更小的呢就只有一座门了。另一与它地的不同之处是:县城以上的城墙均以砖石外裹,像上述提及的那座曾经的县治——现在的镇所在地——便由砖石裹砌,自下而上,十分威严,看上去坚不可摧的样子,城门呢亦东西南北各有城门。
说明嘛?整个山西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座古战场呗。
为什么要啰嗦这些呢?因为敝村的十几座油坊自然都在村内且一无例外都倚靠在厚厚高高的城墙跟下,呈窑洞形式。如此一来,修筑榨油坊的成本也就降低了许多,还省占了些地界,何乐不为呢?盖油坊里榨油时,需要保持一个高温高湿的环境方可提升出油率。压榨法以稍带点物理学的术语讲就是通过提高温度,激活植物中的油分子,施加压力将植物油挤压出来。如此一来,券窑洞时便只能尽力加大墙壁厚度,不留窗户,只一挂着厚厚棉门帘的小门供出入,不致热气外流。
如此封闭的环境下,人还能长时间呆于其中且高强度工作吗?能!或者说,不能也得能,谁让你是草根百姓,傻蛋一个呢。其实除了高温(有专用来提高室内温度的大号炭火炉子)高湿,空气污浊,呼吸憋闷,耗力耗时的困顿外,榨油坊即窑洞内几无光线,不过这个好办,油坊嘛,油多的是,多点几盏就是了。可问题是,由于空间几乎全密封,油灯又从不熄灭,油坊内本已污浊不堪的空气又添了灯烟的“助桀为虐”,呆在里面那就更严重了。敝村的油坊内有个笑话,说外村有从未进过油坊内的主儿一撩油坊门帘,刚踏进一步,吓得转身就跑,嘴里大叫:妈呀,那长明灯鬼火一般,这不是来到墓穴里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