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刀锋上的救赎之道

刀锋上的救赎之道

作者: 夏蔷薇语 | 来源:发表于2017-11-08 15:50 被阅读0次

    有些人/会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奇

    《月亮与六便士》是读的毛姆的第一本小说,毛姆的小说就是这般充满魔力,读时不觉震撼人心,读罢回味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却能给你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和一股面对困境的勇气,也正是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和选择的答案。

    于是,翻开毛姆的第二本著作——《刀锋》。

    《刀锋》是毛姆唯一一本以自己真名作为叙事者的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名为拉里的美国青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以20世纪侨居英国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写成。作为毛姆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刀锋》的内涵与《月亮和六便士》相似,都是在描写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以及主人公在摸索中成长的过程。

    1、小说中的人物

    艾略特是一个典型的精明世故的商人形象,势利是他划分朋友圈的标准,也是他用以衡量对他人尊重程度的尺寸。在上流社会的阶层壁障十分坚固的英国,他苦心经营用尽心思结交上层人物,将爵士名流的交际看作自己生命的支撑点,直至重病临死前也不忘参加一个名流宴会,却在时代的浪潮中被社交圈抛弃和遗忘,悄然病逝。但同时,这样一个虚荣势利的人,对待亲人又极为体贴和慷慨,内心简单又带点善良,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矛盾色彩的人物。

    拉里在战争中目睹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由此开始思考活着的价值和善恶的准则,并开始了他数十年的游荡生活。他温柔优雅,有着自己的准则和信仰,他敢于无视世俗的规范,追求人生的真理和内心的平静。他是一个典型的精神流浪者,不断地对自我进行放逐,最后找到了一条朝圣的道路。

    格雷与拉里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好兄弟,而他们也恰好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态度,格雷渴望追求的是朝九晚五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安稳幸福的生活,他全身心地爱着伊莎贝尔,任凭岁月的打磨也丝毫没有削减,。

    伊莎贝尔、索菲、苏珊是小说中描述的三个女性,伊莎贝尔或许代表着大多数女性的世界观,她贴近现实坦荡率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懂得取舍与选择,同时也有一些女性的占有欲和虚荣心。苏姗是行走在光与暗边缘的女性,她堕落但不沉沦,感情混乱但又不拖泥带水,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性,同样也是一个成熟可爱的女人。而索菲在经历了失去丈夫和孩子的遭遇之后,彻底地陷入了地狱的深渊,从单纯无暇的读诗写作少女变成了一个吸毒抽烟嗜酒淫荡的女人,在自甘堕落中麻痹自己,最终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2、沉闷规条or追随本心

    战争归来的青年拉里,拒绝了格雷父亲给他安排的工作,并计划去巴黎游荡两年,在众人眼里,这是一个极其不靠谱的待业青年。对于拉里这样一个毫无社会地位,极其平常的青年,似乎没有什么理由不遵从世人共同遵从的习惯:找一个平凡的岗位,勤勉工作,娶妻生子,度过一生。或许只要拉里按照别人的意愿,勤勤恳恳地工作,到四十岁时就能成为百万富翁。然而,他却平静地回绝了登顶的邀请。

    打破沉闷规条,拉里选择了倾听灵魂内心的呼唤,追随本心,去寻找心灵的寄托,探求世界的答案。

    他从书籍中汲取力量,认知世界。在巴黎,拉里住在国家图书馆和巴黎大学附近,每天学习近十个小时,从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到《奥德修纪》,从拉丁文到希腊文,他是一个能完全沉浸于书中一整天的青年,他游荡在知识的海洋里,追逐着一条飘渺的道路。

    他在旅途中梳理思绪,探索世界。只身一人,去到陌生的城市和村庄,在巴黎南部的煤矿厂,在德国的小农场,在波恩的修道院,直至乘船去往印度探索神秘的东方文化。

    拉里在离开的十年里,不停的读书、旅行、冥想,不断探求着人生的真谛和内心的困惑,义无反顾地追求着心中之渴望。最终,他在轮回学说中获得顿悟,接受了生死善恶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存在于人世

    拉里坚信人的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仅仅是售卖股票娶妻生子过着循规蹈矩的一生。他的疯狂,如此平静,因为他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他灵魂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太多的世俗标准和周遭的各色眼光,让追随本心在这个略显浮躁和功利的社会里更显难能可贵,各种营销号和鸡汤文里“follow your heart”似乎一直都是热门标题,朋友圈里的签名也常常被更新为“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但事实的真相是,大多数人在潜意识或有意识中,依旧生活在世俗的眼光和社会的条条框框之下,生活在早已既定的人生轨道上,在父母的安排、社会的期许下,过完世俗认定的所谓成功的一生。

    或许这又是一个“看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死循环?

    我们似乎一直在奔跑,在追逐,却很少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很少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倾听自己的内心,究竟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追寻的东西,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过的生活。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无关乎于社会的普世准则,无关乎于父母家人的期许,无关乎于社交圈里收获得了多少点赞或评论,而只关乎于自己内心的丰盈与否,这才是最为持久有力的回答。

    我们都生为凡人,难免会受到世俗的牵绊,但或许我们只要像拉里一样,多一份打破沉闷规条的勇气,多一份义无反顾的执着,便能够真正地为自己而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里,才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望此生时,感到无怨无憾无悔。

    3、山河湖海or厨房与爱。

    青梅竹马本该顺理成章走入婚姻殿堂共度一生的拉里和伊莎贝尔,却成为了两条交叉的线条,开始时向着同一方向靠近,在某一点汇成交点后,又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自渐行渐远,甚至来不及说再见。

    “门当户对”似乎是从古至今被长辈们娓娓道来的幸福婚姻不二法则,但门当户对究竟指的是什么?家世相当抑或是社会地位均衡?在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或许更重要的是指两个人的三观相符吧。

    拉里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世界,他学习各国语言,阅读各类书籍,并从中感受到了极大的力量,他急切的想要去到更广袤的世界找寻人生的答案;而这些在伊莎贝尔眼里,只是一件没有结果、不切实际的事情,在她看来,拉里作为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任务应是努力工作赚钱。

    在拉里看来,这世上并不只有赚钱才是正事,其它的就称为不务正业,学习和赚钱一样,也是人生的一种追求;而对于伊莎贝尔而言,二十多岁是一个女孩最为宝贵的时光,她追求的是及时行乐,而不是过着紧巴巴、不体面甚至不知未来在何处的漂泊生活。

    然而,我始终坚信拉里和伊莎贝尔曾经是真心相爱的,无论是两人分手时的心平气和相吻而别,还是阔别多年后再度重逢时宛如老友般的感情,都让人无比动容。这份感情并未因为距离的遥远或时间的相隔而消失殆尽,岁月的沉淀反而使它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拉里不愿意出卖灵魂,放弃梦想,他希望去更遥远广阔的世界探索人生的真谛,追求那份叫作理想的答案;而伊莎贝尔选择追求体面的物质世界和稳定的家庭生活。

    在不那么相符的三观之下,两人各自开启了不同的人生旅途。

    一个向往山河湖海,另一个却追逐厨房与爱。

    他们相爱,却注定要分开。

    他们没有形同陌路,只是握手言和,和平分手。

    没有谁对谁错,或许只是不一样的三观拉扯着彼此选择着不一样的生活。

    相对无言却依旧白头终老的爱情让人动容,但更愿你,能够遇见照亮你的全世界让你的每一天都变得无比闪耀的那个人。

    4、生活是一盒彩虹糖

    和拉里解除婚约后的第二年,伊莎贝尔和格雷结婚了。在舅舅艾略特看来,这是一场极其门当户对的婚姻,婚后几年内,伊莎贝儿先后生了两个女儿,而格雷在亨利·马图林的合伙人去世后,逐渐掌握了整个企业,成了名副其实的有为青年。

    故事的发展如果顺着这样的轨迹一定会是一个无比幸福圆满的结局,然而在那个充满商机、不断变化的时代里,任何事情都并不如想象中一帆风顺。纽约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证券市场开始崩溃,亨利·马图林突发心脏病而死,无法收拾烂摊子的格雷无奈宣告破产。被生活撞得浑身支离破碎的格雷精神几度奔溃,患上了严重的头痛,无法正常工作。靠着舅舅艾略特的救助,伊莎贝尓一家搬到农场勉强维持生活。

    多年之后,浪迹天涯四处游历的拉里回到美国,用自己在印度学到的催眠术治愈了格雷的头痛,格雷重新投入工作中,并借助艾略特的遗产找到了新的投资项目,生活逐渐回到正轨,伊莎贝儿一家也算是再次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没有谁知道下一刻究竟是悲还是喜。我们所能做的唯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在每一次的变化中看起来毫不费力。

    因为这个世界,始终眷顾着努力生活的人。

    阿甘正传里,主人公阿甘在影片最后说到: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巧克力的滋味有甜有苦,或许,我更愿意说,生活是一盒彩虹糖,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次会吃到什么颜色的糖,但相信不同的颜色只是给你的人生带来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心情,每一笔浓墨重彩都将成为你人生画卷中无比重要的一部分。

    5、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岁月非但没有苍老她的颜容,反而成就了她的魅力。生活的历练让伊莎贝尔成为了一个精神富足的成熟女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需要,淡定的面对人生的各种变迁。

    尽管伊莎贝尔无比确定自己对拉里的爱,尽管她一直未曾忘却那个青衫少年,但她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内心深处对稳定生活和幸福家庭的渴望,因此,她选择了能够给予她稳定生活的格雷,并由衷地为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家庭感到心满意足。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她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懂得如何取舍生活的平衡点。

    丈夫格雷在遭遇破产后状况不容乐观,无法克服的严重头疼使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格雷逐渐感觉与社会脱节,变得一蹶不振。但伊莎贝尔从未将他放弃,她一边照顾两个女儿,一边努力让丈夫恢复自信,陪伴他安慰他鼓励他。磨难并未让她抱怨命运埋怨丈夫,反而使她的心智更为成熟,懂得以对方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一个人。

    成熟,是一个女人最高级的性感,它给自己带来幸福,给身边的人带来爱与力量。

    6、End

    小说的最后,伊莎贝尔凭着巨额财产重新活跃于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轻松赚钱的稳定工作开始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艾略特在善意的谎言中安然离世;苏珊拥有了幸福的婚姻并成功地在巴黎艺术圈占据一隅之地;索菲求得一死;而拉里获得幸福之道散尽财产隐身人海继续生活。

    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想起七月与安生,安生背上行囊去追逐属于她的诗和远方,而七月过上了她认为的稳定生活。而最后,看过世界繁华的安生选择了属于她的安稳生活,从小乖巧听话的七月却开始了她全新的人生旅途。

    故事因为不完美而显得更完美。人生亦如此。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圣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现实or理想,物质or精神,月亮or六便士,朝九晚五or浪迹天涯,或许真正的答案只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愿每个人都能如拉里,最终得偿所愿,在世俗幸福和内心宁静中寻得自己一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刀锋上的救赎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ky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