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份作业,内容大致是围绕教室这个空间,谈谈理解。
导师评语如下:
作业中有两处特别耀眼的亮点:一是作者对于教室、教育、师生生命的关系理解的特别深刻,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了知性理解,走向存在性的理解,这是师生之福,由此”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必然。二是在空间中融入了时间,有晨读,课堂,休息,生命得以不同的节奏。建议的话就是对于惯常的说法要多加思考,比如教室真的不需要讲台么?教师的确需要走下讲台和孩子们平等交流,但在学习中同样需要”权威“式的表达,而且学生也可以人人走上讲台去展示。一个更高的地方,是激励人向上努力的方向,讲台仍是需要的。
从看到评语的那一刻,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谁更需要讲台?这是惯常的思考么?
我们学校从2010年建校开始,教室就没有讲台了。这么些年,也去了一些学校,教室没有讲台的占了大多数。我们也习惯了没有讲台的教室,从安全角度考虑,至少不会因为讲台有一定的高度被绊倒。当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也刻意去搜索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支持拆讲台的。比如这篇文章《厦门这所学校把讲台统统撤了,没讲台老师咋上课?》,里面有一段话如下:
校长说撤掉讲台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没有了讲台,可以让老师走到学生中间,拉近师生距离,便于交流。最重要的是,我们期待的是改变一种课堂模式,把课堂上的授课者,变成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把课堂变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再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
拆了后,教师由开始的不习惯变为接纳:
由于没有讲台,她试着迈开步子走到学生中去,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慢慢地就发现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习空间更加开放,学生对课堂的感知力也更强了。她很享受这种和学生共同生成课堂的感觉。
学生的感受如下:
萧遥开心地说:“过去上课时,老师躲在高高的讲桌后面,很有距离感。现在,老师就站在我们中间,感觉好亲切!”
我们学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没有讲台,自然也就不能进行对比。
还有一篇《为什么改一改教室空间,学生就主动学习了呢?》,有关文字如下:
教室没有讲台,目的是为了去教师权威化、中心化,使教师走进学生中。
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拆讲台的目的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确教师也有更多时间走进学生。
一种是持反对态度的。比如这篇文章《讲台非得要“拆”吗?!》,有关的文字如下:
讲台确实有它的实用价值,一是便于教师观察全体同学。站在讲台上,教师俯视学生,学习状态一览无遗;二是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坐在讲台下,学生仰视教师,音容笑貌同样一览无遗。
对于作者所说的“互相观察”一说,我是不赞成的。因为大多时候上课时,老师是站着的,学生是坐着的,这本来就有高度差。这个高度差,完全可以实现作者所说的“互相观察”。
当然,对于拆掉讲台,最大的质疑在这里:
拆掉讲台真的能让课堂发生变化吗?至少我见到不少这样的课堂,教师没有站在讲台上,甚至教室里都没有讲台,但教师依然控制着话语权,依然是“一言堂”的课堂,只不过这中“一言堂”更具隐蔽性,因此更有杀伤力。
看上去,拆掉讲台的确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的背后,传递的一定是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至于上课的教师是否在执行,这只能是学校教师培训或者学校管理的问题,并不出在是否有讲台这个形式上。这就好比吃饭时,给学生发放了筷子,但有的学生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这不代表筷子发错了。
再者,如果现在我们还在强调教师权威的话,可能教出的学生还是会和我们这一代人一样:只能被动的听,不能主动的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权威有一段话大致如下:教师的权威来自于孩子的信任,而孩子的信任来自于教师对孩子的爱、信任、关怀和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对孩子无力自卫状态的深刻理解,表现为火热的感情与冷静的理智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说,教师要建立的权威和是否有讲台无关。
激励人向上,有一个“前面”即可,并不需要讲台的高度来支撑。空间的高度,物理的距离,并不是激励人向上的唯一标准。
所以,谁更需要讲台呢?可能教师的因素更多一些吧。
[这只是一种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