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北来,肃杀的秋雨愈发的烈了。雨滴噼噼啪啪碎裂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带着秋寒,前后左右的车蹦着双闪,像是挂着气死风灯的夜航船,在绵绵细雨笼罩的河道里逆流。

小时候,我不很喜欢雨天,雨水落在身上,打湿衣服,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湿了的衣服粘着臂膀,有被绳索束缚的感觉。即便撑一把伞,雨丝也会随风潜入到裤脚和鞋袜,双脚就像是绑上了沙袋一般,沉闷而重。这是少时家乡的雨。
成年后,从北方至厦门读书,雨变得日常,特别是福建冬天的雨,带着江南冬日里凛冽的潮湿寒冷,刺穿身上多层衣衫,透体入心。读大学的那几年,冬天时候,更多喜欢呆在户外,不是为了亲近自然,仅仅是因为户外比室内暖和。这是游学闽南的雨。
工作后,频繁往返南北,雨雾风雪成了日程表里的天气提醒。偶然读过戴望舒《雨巷》,渐渐开始喜欢那种“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寂寥、安静、默然的感觉。有时,独自走在江南毛毛细雨中的竹林幽径,或是弄堂巷口,盼望偶遇手撑油纸伞的姑娘,会有一种时光悠然,当对酒一歌的心思。喜欢的江南细雨。
今天,出京向北,三伏未出,京北的山间已经有了秋意。开车在山岭、隧道间穿梭,能感觉到车窗外的秋寒迎面而来。一场秋雨一场寒凉,时间没有被拉长缩短,只是今年太多的意外,加之这萧瑟的秋雨,让我有了一种燕山微雨,天已秋凉,岁月忽晚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