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看了樊锦诗的敦煌研究院故事
樊锦诗:用一生来守护美好
1963年,24岁的樊锦诗先生从北大毕业到敦煌工作。2018年,80岁的樊锦诗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现在还在敦煌。
近60年的时光扎根在敦煌莫高窟,2019年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一封亲笔信中,她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她可以说是做到一生悬命的极好例子。
樊锦诗第一次去敦煌实习的时候,其实没有坚持下来,那里环境特别恶劣,不足20平米的房间,设施简陋,泥质的床、沙发和书桌是主要家具,对于出生在上海的她来说,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一时难以适应。
也许命中早已注定,第二年大学毕业分配时,樊锦诗和另外一位同学被直接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
原先说三年后可以夫妻团聚,但十年WG中,樊锦诗只能继续留在敦煌。
到了80年代解决两地分居时,樊锦诗却犹豫起来。她既想去武汉与家人老团聚,又对敦煌产生了感情,想留下来干点事。
那段时间樊锦诗反复追问自己,余下的人生究竟要用来做什么?留下还是离开敦煌?
最后,她还是决定留在了敦煌:“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留在敦煌,顺从人生的必然,以及我内心的意愿,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
樊锦诗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保护了莫高窟,央视有一句评语:如果没有樊锦诗先生的守护,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樊锦诗先生说,莫高窟的壁画这么漂亮,但是用泥、草做的,一弄就坏了,这是国家的财产、人类的财产,坚决不能拿去做买卖。所以她非常艰难的保护着莫高窟。为了莫高窟成为国家保护重点而非当地的一个商业项目,樊锦诗许多次奔走于各个部委,节约费用她经常住宿于地下招待所。带着使命感 她从一个江南女子成为大漠戈壁上守护国家瑰宝的守护人而且让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让全世界看到。
像她这样的事迹获得了“感动中国 2019年人物” 获奖词这样“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而她还是那么谦虚,她说到,“不要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要把事情当一回事。”
古语云:“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
樊锦诗老师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在工作中成长,爱上了一个伟大的事业 从此把自己的热情 注入这个事业 美好自然而来……
人生如过客,一切太匆匆。
我们不停追寻,寻求物种多样性。我们获得的物种越来越多,有了房子,车子,孩子 还有欣赏到许多美食美景,可是我们的幸福感却没有越来愈多。
人一生中除了知道活着该做什么之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就是活着有什么感觉,换句话说就是这一生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东西。
樊锦诗在多年的工作逐步在内心深处追求到了敦煌文化研究的幸福。
我们内心也是期望活得积极、善良、正直、阳光。也是希望能够摆脱那些迫于现实的种种压力,压抑、痛苦、迷茫。
一个不放弃自我成长的人才会更清楚幸福的感觉。
幸福的人其实是与人为善的人,是成就别人的人,也一定是健康长寿的人。
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给的幸福意义不大,给的幸福三天两天就忘记了,创造的幸福是跟着你走一辈子的。
自己创造的幸福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在何种境遇自己都能让自己幸福。
给予自己肯定,也给他人赞美。
做善事,做好事会让人心里舒服。为别人做事情产生愉悦的感觉乐于助人。
人人都希望被爱被激励。雷锋做好事总会写日读,他有空就会看看自己做过的好事。贝壳左晖对房地产中介行业定义为“有尊严的服务”,转变了这个以前以“一次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行业。
彭凯平老师追踪采访了好些目前中国让人敬佩的人物大家 如任正非 袁隆平,他们每个人都是在困苦艰难曲折中发展壮大的。他们都是具有坚韧力。
他给了大家提升我们自我耐力的方法之一 ABC。
A:Activating event(挑战)
B:Belief(想法、意念)
C:Consequence(结果)
面对挑战A,我们会产生想法B,继而产生结果C。
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是认知治疗大师埃利斯提出的情绪认知的ABC理论。
摘录在困难面前获得幸福几个成功力:
1、适应力:有韧性的人就像水一样,可以适应各种环境。这跟达尔文的思想是一致的。
2、成长力:不断向上发展、不断追求进步的能力。
3、抗挫力:在打击面前不失控、不失常,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4、积极力:调节情绪的能力。
5、关系力:一个人能够坚持到最后,有时候仅凭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同伴的激励。
6、控制力:淡定、从容地面对压力,需要我们极大的自控力。
唯有尽量把自己看小,努力把事情做大,才能不断增加人生的宽度和广度。
往里走 找到自己内心深处追求,调整且坚持修行,寻找意义,让自己一生活在当下,平凡生活有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