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去健身房,跟一个兄弟在跑步机上边走边聊天。他分享了一个小技巧,说如何经营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他说,你要时不时发些你谈业务、签合同,或者你在健身这些信息,这样别人才知道你是做什么的,爱好什么。
因为大概有一个月没去健身,所以今天也就慢跑了20分钟,满头大汗,休息了一会儿就开车回家了。
一路上,我就在反复咀嚼这个兄弟的话,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感觉自己越来越透彻了。我到家的时候,兴奋地给他打电话,说感谢他今天的提醒。我恰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很早的时候,我在QQ空间,到后来的微信朋友圈,都在勤奋地发各种感慨,各种知识见解。我记得我弟弟曾经告诫过我:多大的人了?还在感叹人生?我听了不悦,照发不误。
学心理学多年来,我一直在做各种功课,关于亲密关系的,教育的,原生家庭的,个人成长的,情绪管理的,一直想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但是我觉得我一直都困在某些地方,有些朋友和老师也指出我的这些局限和不足,我却不能领会。今天我认为我终于领会了。
那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要从情绪意识跳脱出来,走向产品意识。
我拿我自己举例,我是一个比较内向、胆怯、懦弱、死板的人,也是一个忠厚、稳重、温和、固执、认真的人,一直想突破自己,想改变自己,但是觉得一路走来,很艰难。我总结,我总是沉浸在浓厚的情绪氛围里,天天都是各种感慨,感叹,伤春悲秋,多愁善感。而在工作中,我往往被动、消极,虽然也算认真,但是缺乏激情,都是被外部环境所逼出来的。
在朋友关系中,我也总是吃亏,总是得好人卡。跟我相处的人,都说我是一个好人,稳重、真诚、踏实,我一旦对人好,便如同一个空调,全方位温暖别人,但往往得不到别人同等的回报。于是就又感慨人心不古,世道不公。所以就经常发感慨,叹人生。
在亲密关系中,我也是一个讨好型的人,总觉得我只有多付出,别人才会高兴,别人高兴才是最重要,别人一旦不高兴,就感觉自己犯了大错。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别人不回消息或者回消息慢便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了,另有新欢了。别人说一句开玩笑的话,我会反复琢磨这话背后的意思,揣测他是不是在暗示什么,或者心意将变。然后又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现在总结,这些现象,就是我一直处在一个情绪期,而没有进入一个高阶的个人价值发展期。也就是说,只有小孩子才会经常处于情绪期,他们自身人格没有健全,没有发展出足够的个人价值。
总的来说,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而社会的维持又靠的是相互交换。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不得不接受相互交换,相互帮助,相互成全的社会生存规则。那么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有其自身价值定位,功能定位的,类似一个社会产品。
也就是说,你要生存,你得先把自己打磨成一个社会产品,然后再拿到社会中去交换资源,获得生存机会。
而在他人的眼里,他们更关心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而不是你的感受,不是你感慨这个,感叹那个。听起来,这很残酷,对不对?对,确实是这样的。作为成年人,我们都要学会接受这一点。真正关心你情绪的人,少之又少,父母、亲人、朋友,大概就这些吧。
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关注自己的产品形象,产品价值,产品展示,产品说明。当然,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作一个固化的产品来对待,显得不人性。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没人关心你的感受,你的感受跟别人并不相通。
直白的说,所谓产品,就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爱好,你做什么工作,你有什么技能,你的形象,你的谈吐,你的气质,都算是你产品的一部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少些叹息,多些努力。当然,谈谈感受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这样也是一个沟通交流的方式,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很有益处的。只不过,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造自己这个产品。
自己这个产品打造好了,你的自我价值提高了,你就没有那么自卑、自责,自怨自艾,天天感叹了。然后,你把自己打造好了,你不再在朋友关系和亲密关系中失去自我,从那个缺爱少爱求爱的可怜虫、老好人的人设里走出来,你的人生将会打开新的局面。
所以,我们都要去反思、觉察自己,你是不是一直沉浸在情绪中,而一直没有关注自己这个最根本的,最伟大的产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