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风险中的决策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就在这里。这部分篇幅很长,给人的启发与收获也最多。)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请看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1:你会选择哪一个? 肯定会得到900美元,还是有90%的可能性会得到1000美元?
问题2:你会选择哪一个? 必定会损失900美元,还是有90%的可能性会损失1000美元?
问题1中,大多数人会选择保守,规避风险的选项1。而问题2中大多数人会选择有风险损失更多的选项2。必然的损失会令人反感,而使你愿意冒险一试。没有理想的选择时人们更愿意碰运气。
基于这些人们对得到和损失中的风险的不同反应的研究观察,作者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的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prospect是指一种预期的情况。前景理论研究的是人们对这些情况所做的潜在选择),其核心内容有三个认知特征,这三个特征在金融状况评估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感知、判断和情感等许多自动过程中也很常见,它们应该被看做是系统1的运行特征。
——评估与一个中性参照点相关,这个参照点有时也被视为“适应水平”。在你面前放3碗水,左边的碗放冰水,右边的放温水,中间的放常温的水。把你的双手分别浸在冰水和温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浸到中间的碗中。虽然你明知道两只手都在同一个温度的水中,但是会感到一手凉一手热。对金融状况而言,最常见的参照点就是现状。高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所得,低于参照点的结果就是损失。
——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在漆黑的房间里,即使灯光再微弱,效果也会很明显。而同等亮度的灯在非常明亮的房间里也许都令人难以察觉到。同样,900美元和1000美元之间的主观差别也比100美元和200美元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第三个原则是损失厌恶。当我们对盈亏进行直接比较或权衡时,亏似乎比盈影响更大。积极和消极的期盼或体验之间影响力的不对称由来已久。对生命体来说,处理危险比起提高生存或繁衍的机遇更紧要。(“危机”中“危”优先于“机”)
上图可以阐释前景理论的三个特征。参照点越往两级靠近,曲率越低(敏感度越低)。而且得到和亏损所对应的心理价值是不对称的。损失100块的情绪波动比得到200块还要多。
如果有个抛硬币的赌局是这样的:
如果是背面,你会输掉100美元。
如果是正面,你会赢得150美元。
这个赌局的预期值是平均每次得到50元,理性的决策理论家肯定会选择赌,但是对大数人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比得到150美元的愿望更强烈,所以会选择放弃。再回顾之前的问题1&2,我们可以看出:
——在得失都可能出现的赌局中,损失厌恶会产生极力规避风险的选择。
——在肯定会有损失和有可能会损失更多的选择中,降低敏感度会引发冒险之举。
然而前景理论也有缺陷,既无法应对“失望”这种结果,比如有90%的可能赢得100万,10%的可能什么都没有,输掉这个赌局会让人觉得是一种损失,而不是什么都没得到,即使参考点本来就是零。
但总体来说,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它会影响我们制定的目标,没有实现目标就是种损失,超过了目标就是所得。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望更为强烈。
人们通常会设定一些短期目标,对于这些目标他们会努力去实现,但并不是必须去超越。人们在实现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后往往不再那么努力,而这样做有时候会违背经济逻辑。例如,纽约市的计程车司机对月收入或年收入有个目标,但能控制他们努力程度的目标则是每天的收入目标。当然,每天的目标有时容易实现(或超过),而有时则难以实现。下雨天时,纽约市的计程车是不会长时间空车的,死机很快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在天气晴好时,情况则大不相同,此时那些计程车只能在大街小巷穿巡,希望能载到客人,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经济逻辑表明,计程车死机应该在下雨天多干几个小时,晴天则要多休息,因为晴天时能一较低价格“买”到闲暇。损失厌恶的逻辑却正相反:每天有固定目标的死机会在客人少的日子多干几个小时,在浑身湿透的客人巴望打到车的日子里,他们也早早回到家里。
四重模式
人们在做决策时对于“可能”和“确定”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获得一百万的可能性从0提升到5%,或者从95%提升到100%,给人的感觉和从5%提升到10%,90%提升到95%是不同的。这会导致人们过分重视可能性低的事件,低估可能性高的事件。作者把人们对得失的决策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四重模式,如下:
这是大部分人对于不同情况的选择,在所得面前选择保守,在损失面前选择冒险。
人类的很多不幸处境都在右上角那栏中得到了体现,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的选择比较糟糕时不会止损,而是孤注一掷,尽管希望渺茫。这种做法常会使可控制的失误变成灾难。在战争中,肯定要输的一方却奋力反抗拖延时间,造成双方更大的损失。
而人们对于低概率事件的过分看重在左、右下角能得到体现。明明知道每次买彩票都是赔钱的,彩票却经久不衰。明明知道飞机的安全系数不会因为一两事故而改变,但是看到飞机事故的新闻后会非常不愿意坐飞机。(美国在911后为了消除恐怖袭击发生的微小可能性,投入大量的资源,这些消耗的资源比起恐怖袭击可能带来的损失要多得多,然而不这么做是不能平抚大众对于恐怖袭击的恐惧的,尽管每年自杀的人数远远超过因为恐怖袭击导致的死亡人数,但是过分关注小概率事件是人类的天性。)
宽框架,窄框架(Broad Frame, Narrow Frame)
(我们看待每一件事物时都无法看到全貌的,你的视角被多大的框架限制,就决定你做决策时的思维背景。把多个问题综合起来一起考虑的全局思维,作者成为宽框架,而孤立地盯着单个问题看,就是窄框架。)
设想你需要同时做两组决策:
第一组,从A、B中选择:
A,肯定能赚到240美元
B,有25%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75%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第二组,从C、D中做出选择:
C,肯定会损失750美元
D,有75%的概率损失1000美元,25%的概率没有损失
73%的受试者在第一组中选了A,在第二组中选了D。只有3%的人选择了BC这个组合。人们通常都是用窄框架,单独看问题,而没有把AC, AD, BC, 和BD这四种组合的结果一起比较。如果把AD和BC组合起来再选择的话:
AD,25%的概率获得240美元,75%的概率损失760美元
BC,25%的概率获得250美元,75%的概率损失750美元
很明显BC更有优势,但是只有3%的人拥有这种用宽框架去把问题组合起来比较的能力!
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曾问过他的某个朋友是否愿意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玩这个游戏可能会损失100美元,也可能会获得200美元。他的朋友答道:“我不会接受,因为我觉得获得200美元的满足感无法抵消我损失100美元的痛苦。但如果你保证将硬币抛100次的话,我就和你玩这个游戏。” 如果你不是一个决策理论家,你可能会赞同这个朋友的想法。然而这是逻辑不一致的,你如果拒绝了一次赌局,你就应该拒绝多次。(如果明明知道多次赌局可以获益,就应该把握每次机会。窄框架让你选择拒绝一次预期收益是50%x200 - 50%x100 = 100元的机会。这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机会,这种有正向预期收益的事情做得越多越好,就像那个朋友愿意抛100次硬币一样。为什么不用宽框架去看待问题,每次遇到这种机会都去做呢?)
这些例子都说明处于收益状态时规避损失、处于亏损状态时承担风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些态度会使你不愿冒险,而愿付出额外的费用去得到肯定可获得的赢利,还会使你愿意付出额外费用(包含在预期价值中)以避免肯定的亏损。
作者对于抛硬币的例子,给出了下面一段说辞,这段说辞非常有意义:
我理解你对赌输的反感情绪,但这种情绪会让你损失很多钱。请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你已经活不长了吗?这是你这辈子需要考虑的最后一个小赌注吗?当然,你不太可能再碰到和这个完全一样的赌局,但你会有很多机会碰到吸引人但赌注相对你的财产来说很小的赌局。如果你能将这些赌局看做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并重复一个口头禅:有赚有赔。这样,你在经济上就会更理性,也能在五星中帮自己赚到一大笔钱。那句口头禅的主要目的是在你输的时候帮助你控制你的情绪反应。如果你相信自己这样做是有效的,在你决定是否改承担某个有正向预期收益的小风险时,就应该用这句口头禅提醒自己。在说这句口头禅时,还需记住一下几个条件:
——当所有赌局都真正相互独立时,它才适用;它不适用于同一行业的多种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可能会同时遭遇失败。
——只有在可能的损失不会使你的大部分资产处于危险时它才有效。如果你觉得损失可能极大地影响你的经济前景的话,就请注意!
——若一个赌局中每次下注赢的可能性都非常小,就不该将口头禅用在这个风险大的赌注上。(比如买彩票)
如果你有这条规则所要求的情绪戒律,就永远不会孤立地考虑一个小的赌注,或是在小的赌注上规避损失,直到你快要进入棺材的那一刻(或许在那个时候你还是不会这样做)。
如果把窄框架,框架放到社会事件上来看,就会具有重大的公众意义。单独来看,人们对设立农民定期检查皮肤癌的基金项目捐款意愿不高,而遇到给濒危海豚保护基金捐款时可能捐得很多。但是人们把两个捐款摆到一起比较时,就会意识到农民(人)肯定比海豚(动物)要更值得被关注的。法律的制定也存在窄框架。比如在美国,工人“严重违反”安全原则最多罚款7000美元,而违反野生鸟类保育行动课导致最高25000美元的罚款。在窄框架下,每个部门制定的罚款与内部其他罚款相比是逻辑一致的,但是只有在宽框架下,把不同部门制定的罚款放在一起比较,才会显示出很不合理的结果。
作者还在书中提出很多利用框架性政策,改变选项描述的方法,来引导公众做出更有利于整体社会的选择。可见框架作用的意义之大。
(读后记:这一部分的所展示的人类惯性思维,特别是过分投入小概率事件,在可能获利的时候因为损失厌恶而选择保守,在本应该止损的时候同样因为损失厌恶而去冒险,还有忽视窄框架的代价,这些都是少有人注意到,却不停地在做的事情。这些以前在脑海中不存在的概念是我今后要不断回顾,在生活中不断练习的。花时间精力读完这本书和做完笔记所做出的付出还远远不够,只有实践其中我觉得正确且符合个人情况的观点,才能真正带来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