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刘慈欣的《三体》,这是一本对我来说比较烧脑的科幻小说,里面涉猎了多方面科学领域。对于我一个女生而言,抽象的十维空间,量子中子质子之间的转换,三体的微方程数学计算等概念我感觉云里雾里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我未知却包含海量知识的领域。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场景和角色转换让我感叹作者的脑洞之大,我认为即使是看同一本书,每个人也都会侧重不同的片段,产生不同的感受。也许男生偏爱于宇宙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变幻无穷的模拟游戏场景,而我则愿意从自然,历史,人类认知等方面来分析这本书。
开启"科幻"世界的大门自然
当看到人们在大兴安岭疯狂的砍伐高大挺拔的兴安岭落叶松、四季长青的樟子松、亭亭玉立的白桦、耸入云天的山杨、西伯利亚冷杉,以及黑桦、柞树、山榆、水曲柳、钻天柳、蒙古栎时,我仿佛看到大地在流血,他们见什么伐什么,几百把油锯如同一群钢铁蝗虫,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将这些百年古树变成一片树桩。
当抚摸它三百多的年轮时,一种惆怅油然而生。“三百多年啊,十几代人啊,它发芽的时期还是在明朝呢,这漫长的岁月里, 它经历过多少风雨,见过多少事。”可在几分钟内就将它砍倒了。我认为人类据断的不是一颗古树,而是承载几代人记忆的纽带。当我们环抱一颗大树时,手指轻轻抚摸它树皮的纹路,嗅着它身上天然木屑的树脂清香,聆听着树叶因微风拂过所发出的沙沙簌簌之声,心与它的根相连。我们本可以跨越时间维度纵观这棵树的一生,然而却为追求眼前短暂的利益,永远失去了倾听它的权力。
谁的损失更巨大呢?
历史
里面还涉及了许多中外名人,如中国的墨子、周文王和秦始皇,外国的牛顿、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等。他们经常作为“科普小达人”客串于场景中,将枯燥烦闷的物理化学知识转述成简单有趣的观点,我想这也许是作者独出心裁讲述知识的方式吧。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历史还是发生在中国的文革时期,当时许多知识分子被无情的迫害。里面描写了一段物理教授因坚持自己的学说而惨遭红卫兵杀害的场景,可以从人们的眼神中看到恐惧,然而更深的则埋藏于内心——对追求真理的恐惧。然而在后来追责这些红卫兵之过时,发现他们也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就像电影《枫》的结尾处,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儿站在死于武斗的红卫兵墓前,那孩子问大人,他们是烈士吗?大人说不是;他们是敌人吗?大人说也不是,孩子再问:那他们是什么?大人说:是历史。
在历史的洪流中,我们终究只是天上的一颗星辰,终将被时间冲淡。然而历史却告诉我们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展望未来。
认知
在书的结尾处,科学家曾一度颓废,认为人类在宇宙中只是一只虫子,三体人的先进科技让他们望尘莫及,他们丧失与其做斗争的信心。但是当他们看到田地肆虐的蝗虫时,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就是虫子,人类竭尽全力消灭它们,这场漫长的战争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然而虫子并没有灭绝,它们照样傲行于天地之间,它们的数量也并不比人类出现前少,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这种求生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当你知道与别人的差距时候并不可怕。“人类只有深知过自己的渺小,才会认知到自己的伟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