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中大题包含一道阅读理解,和语文阅读理解不同的是,文章基本在1000字左右,阅读理解题有两问,该题分值14分。
问题为固定两种类型,第一,概括题,第二,分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速度能力、书面理解和分析能、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解题方法:
1.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文章,在每一段文字前标上段落数字。
2.速读定位
3.精读关键信息,定位问题词语和句子
4.略读不懂的内容
5.根据原文,组织答案:语言能力强的,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语言能力弱的,直接照抄原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3962038/eab5d69e97eef3d1.png)
例子:以2018年上材料分析题为例,字数过多,不展示。
问题: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人们”?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带着问题去做题:
1.根据解题思路,找中心观点,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那就通读全文,先略读第一段和结尾段,找到关键语句、中心句进行提炼。
第一段关键句: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倒数第二段中,又出现类似语句: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
最后一段关键句: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人们。
关键词为:艺术的普遍性。故总结出第一题问题答案:
文章通过诗歌论述了“艺术的普遍性”,不同诗句看似各不相同,也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它却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传递出一种不可言说的更广阔的意境。
![](https://img.haomeiwen.com/i3962038/4dc14f619ff1c2d8.png)
2.根据解题思路,寻找问题中句子位于文章最尾端,那就往前段读,倒着读,寻找句子的含义。
在倒数第二段中有句子:
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我们人与人之同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最后一段最后一句前句子: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
根据句子理解:我们普遍记住了荆轲的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也许有人不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又是谁,可是我们记住了这两句诗。所以,一句诗可以成就一个人(荆轲),成就一个故事(荆轲刺秦王),同时,不同的人对于这句诗的理解也不同,这句诗也属于所有知道它的人,属于一切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3962038/3fd8a6277fa2267d.png)
总结第二题答案:
通过文本我们知道,诗人通过诗不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豪云壮志,同时还能通过诗句向后人及世人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形象,当我们读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眼前就会出现荆轲那雄壮哀怜之画面。虽说荆轲刺秦王失败了,但因为这两句诗,我们赞美着荆轲,记住了荆轲。荆轲创造了诗句,诗句属于荆轲,但每当我们置身于“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的意境时,虽然我们每个人并非壮士,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诗句燃起壮士之胸怀,而此时,这诗句便脱离了诗人本人,与众多读者引起共鸣,这诗句便属于一切的人们了。它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点相知,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它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了,并在文艺里永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