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一阅读就失掉了觉性,不知不觉就迷醉了。
现在要学的东西比较多,英语、心理学、写作、雪漠文化等等。为了平衡它们,我不得不在时间上做一个公平的分配,以免掉进偏爱的陷阱里。
每一个学科的书一般看50页左右(或者一个大章节),一些重要的心理学视频,至少要达到45分钟,也就是一节课的时间,可以调到1.5倍速,自己觉得没有障碍就行。
在写作上,我会慢慢打碎自己,不再执着以前的语法,词句,逻辑。雪师写了那么小说,从来都没有一种风格是相同的(尽管主题都是爱与智慧),让人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个作家写的。
很多作家终其一生都是在套老套路中转圈圈,看了他的第一本书,就不想看第二本书。但是雪漠老师的读者,看了他的第一本书,就会看他所有的书。哪怕一个很理智的读者,也会一本接一本地看他的小说。今天郑教授激情澎湃的演讲,就印证了这一点。
每个读者都会从不同的门进入雪漠文化,我也可以从不同的门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心。雪漠老师总是在打碎自己,用创造性的文化方式安顿着当代人的身心灵。
作为一个深度上瘾的雪粉,尽管不能全部复制雪漠老师的智慧,但可以在妙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处方。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慢慢把自己的身心灵化为一元,在当下的专注里深耕细作。
那我为什么非要一整块一整块的把自己拼凑起来?有时候绷得太紧了,会触底反弹的。躺平的念头一旦滋生,我就赶紧急刹车,不想被它牵着鼻子走。尽管有时候还是会被妄念带着跑,细微无明也会兵分三路来围剿我……那就只好用“奶格玛千诺”来救场了。
它就是专治妄念的110。有时候过火,还要用到雪师的119。至于哪些是119,雪师不仅在书中说过了,而且在各种直播中反复强调过。作为一个修行人,不经历千转百回,就想得到妙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对治自己的过程中,不仅要活在当下,还要时时智慧观照。
不修果不生哪。有时候感觉自己非常自由,有时又感觉碎片化的时间让自己心生疲惫……我有时候特别憧憬一生只做一件事,比如说一心一意的修行。
但不与生活和人接触的话,这种修也只是空中楼阁。极有可能像那个枯木依寒崖的男人,所以未完成自己之前一定要深入地去在当下与自己的心发生链接。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心的觉察……
说到这里,《实修偈颂》里的偈子像到点自动播放的广播体操一样,要让我的灵魂去一点点地实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