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意为:风吹着杨柳嘛,哗啦啦啦啦啦···酒家里满是柳花的清香啊。南京小妹接好了扎啤,连连招呼我们进去尝尝。本地的哥们儿吆三喝五地来为我送行,纷纷进了酒家。架不住他们的热情,我就暂缓行程,同大家喝上几杯。诸位,你们看看这远远而去的东流水,和咱们这送别的情谊比起来,哪个更长啊?
很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在南京写的,当时应该是开元十五年(727),李白出蜀的第二年。那一年,王昌龄和常建考中了进士。
李白在前一年秋季离开四川,到了金陵后住了大半年。开元十五年春深时,李白又打算去扬州漫游,临行之际,为前来送行的哥们儿写了这首诗。
四川是个好地方啊(当然,重庆也很好,当时川渝未分,实为一地。),号称“三美之都”――美食、美景、美女。所以历来有“少不入蜀”的俗语。就是说,年轻人不要去四川,怕一进去就会陷进去,出不来了。所以,能从四川走出来的年轻人,都是很了不起的。比如我们这位李白,出蜀时才二十五六岁;他的前辈陈子昂,出蜀时才二十岁(高宗调露元年(679))。这都不算啥,要说牛,还得数他们的老前辈苏味道。苏老爷子是河北人,当然没有少年出蜀的经历,不过他的后代有定居四川的,其中有两兄弟,出蜀时(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一个十九岁,一个十七岁;这二位便是苏轼、苏辙。
李白是龙一样的人物,既然出了四川盆地,当然要遨游天下,岂会安居一隅?金陵不过是个落脚点,离去是注定的,这没什么好说的。难得的是李白此次漫游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处处留情。
你看,他对“金陵子弟”的情谊,只有“东流水”才能比拟。甚至连“压酒吴姬”的“唤客”声,都是他“欲行不行”的原因之一。更甚至在他看来,连金陵的“柳花”都是香的。这都说明李白是个多情的人,多情到处处都是故乡,处处都有朋友。
我们今天或许可以走南闯北、东游西逛,但能像李白那样处处结交,处处留情吗?诗歌的唐朝,就是那些多情人铸就的;粗鄙的现在,就是我们这些薄情人堆积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白所谓漫游,并不是散漫的自驾游,其路线和所做所为都是有规划的。多情、豪爽、俊迈、脱俗,固然是李白本身就有的特性,但也有故作如此的可能。其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他的理想。
早在几年前,李白已在蜀地游荡多时,如今出蜀,是有原因的。开元十三年(725),玄宗封禅、祭孔,无疑向天下传达了一个信息:如今天下太平,正是偃武修文的好时代。才华横着溢的李白,当然要知机而动,一展抱负。但他没有直奔长安或洛阳,而是曲线前进。其原因,我猜应该是沿途打响名声,寻求进阶的资本。谁让他李白一没背景二不科举呢。
至于这一路走来,李白是怎么打名号、找资本的,后面咱会提到。
不过,这“柳花满店香”,我还是很好奇:当年的柳花真的有香味?还是如今的柳树变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