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长大后才明白的事情?
成年后,才发现回家变成了一种奢望。
看过一个采访,撒贝宁回忆自己刚来北京的经历。
因为太忙,无法照顾家人,于是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了过来。
“既然有这个能力,把父母接过来才能踏实一点。”
既方便照顾父母,也可以让他们来大城市逛逛,看上去两全其美。
但事与愿违。
平日里,撒贝宁忙于工作,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父母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大城市中,有些无所适从 。
北京实在太大,他们除了儿子没有认识的人,不知道去哪里玩,大多数时候,是老两口在家里呆着,四目相对。
想回家,又想留下来多看看孩子。
住得不习惯、感到孤独,又小心翼翼,不敢打扰孩子。
撒贝宁说,他很后悔把父母接来北京。
那种离开家、又没有孩子陪在身边的孤独、不适,他当时没法体会。
这种窘境,不止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山田洋次的电影《东京家族》,也讲述了一对年近70岁的老夫妻踏上前往东京、看望远在异乡儿女的故事。
大城市的压力、远在家乡父母的羁绊……
虽然是一个6年前的外国电影,却真切地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戳中了无数在外打拼的人内心的柔软。
《东京家族》电影海报 / 豆瓣1
子女在的地方,父母却无家可归
年近七十的平山周吉和老伴富子来到东京,看望自己的三个儿女:
大儿子幸一,自幼学习勤勤恳恳,一路念到医学博士,是全家人的骄傲。
他在东京郊区开了一家私人诊所,每日忙碌。
二女儿滋子,和丈夫经营着一家美发店,热情好客、风风火火地打理着店里的生意。
虽然是小本经营,也算是在东京有立足之地。
只有小儿子昌次,兼职做舞台美术师,工作不稳定,最不让人放心。
老人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东京,心心念念家人团聚。
可现实是,子女们留给父母的时间并不宽裕。
第二天,大儿子计划带着父母游览东京。
父亲特地穿好笔挺的西装、系上领带,母亲拿出了压箱底的和服,对着镜子反复打量自己。
正准备出门之时,大儿子突然接到电话——一个患者高烧不退,情况紧急。
无奈之下,他只得临时出诊,把精心打扮的父母丢在家里 。
老人们去二女儿的家中,恰逢下雨天,他们就窝在狭小的房间里看电视待了一天。
二女儿想让丈夫晴天时带父母到东京游玩,丈夫觉得带两个老人太过麻烦,只是带岳父泡了温泉,敷衍了事。
无奈之下,二女儿只得拜托弟弟陪父母看看东京。
这一次,两位老人终于实现了东京游。
坐在游览车上的父母好奇地听导游介绍着东京的发展变化,旁边的小儿子呢,因为前一天通宵工作,困意袭来,忍不住在车上瞌睡起来。
游玩几天后,大儿子和女儿商量把老人们送到高级宾馆——
他们实在很忙,没办法在工作之余兼顾父母的饮食起居。
宾馆的房间中,窗外阳光明媚、视野辽阔,热闹繁华的东京城一览无余,高大的摩天轮正在旋转着。
房间里的两位老人,却倍感落寞。
热闹是东京城的,与他们无关。
他们打量着这里,孩子不在,似乎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在陌生的环境里,不知所措。
“那边有睡衣,要换吗?”
“不能穿睡衣去吃饭吧。”
“天黑之前我们干些什么呢?”
“只能在这看看天呗。”
……
老夫妻两个人白天在宾馆发呆,晚上也睡不着觉——太过柔软的枕头、一次性的洗漱用品、走廊里常亮着的灯,让他们浑身不自在。
住了一个晚上,他们没和儿女打招呼就直接办理了退房,拿着行李回到了女儿家。
女儿却非常为难:
晚上家里要办商店街的聚餐,忙着招待一条街的个体户。
表面上是玩乐,实则和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
“总之,今晚住我家不方便,都没空给你们做饭。”
女儿撂下一句“逐客令”,就赶着忙店里的生意,没有再管爸妈的容身之处。
在她心中,某些时候,父母可以排在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后面。
毕竟,父母从来不会真的和孩子生气,但得罪了后者,生活会让你狠狠地吃苦头。
“无家可归”的老人们只得各寻出路,父亲约了认识多年的老友叙旧聊天。
老友羡慕地对他说:“带着糟糠之妻,儿女家轮流住,一边参观东京。不是蜜月旅行,是满月旅行啊!你是最幸福的。”
老人只是苦笑,他自己知道:
三个儿女在东京,自己却无家可归。
2
父母,有时候也不想让你长大
只要父母在,孩子就永远是孩子。
尤其是性情不稳、年纪最小的那个,父母往往会担心。
昌次在兼职做戏剧舞台美术师,搭建各类布景台。
在乡下当了一辈子教师的老父亲一脸担心,连环发问,质疑他的工作选择。
“工作的前景怎么样?”
“那个能养活你吗?”
“5年后,10年后呢?”
母亲则照顾小儿子的生活,一天到晚担心他吃不好,睡不好。
特意来到出租屋里,帮儿子打扫卫生、做饭菜。
看到昌次交了一个温柔善良的纪子做女朋友后,母亲高兴地感慨,儿子的终身大事终于有了着落。
母亲向纪子真诚地说出儿子的缺点,还将信封里面的钱交给她保管,以便不时之需。
天有不测风云。
本来高高兴兴的母亲在爬楼梯上楼时,一不小心摔跤昏倒在地,再也没有爬起来。
摔倒之前,母亲最后一句话是:
这次我来东京,我太开心了。
毕竟,孩子们的忙碌,也意味着他们独立、长大,更何况,小儿子找到了温柔的另一半。
母亲被送到医院之后,父亲着急地给孩子们打电话。
没想到,女儿得知噩耗的第一反应,不是伤心,而是母亲偏偏在这么忙的时候发生意外。
本以为只是摔伤,赶到医院后,孩子们才知道,母亲这一摔,竟是和他们阴阳相隔。
父亲和小儿子站在医院的天台上,沉默。
良久,老人才说出一句:“昌次,你妈没了。”
母亲的突然离世,一家人回到了濑户内海的小岛上给母亲办葬礼。
匆匆办过葬礼之后,大儿子和二女儿就急着赶回东京,乘当晚的最后一般渡轮回去。
他们总是有忙不完的工作,大儿子有医院需要坐镇,二女儿要操持美容店的生意。
孤身一人的父亲客客气气地对儿女们说:
“你们这么忙还抽空过来,妈妈肯定也很开心,谢谢你们了。”
说话语气,仿佛礼貌疏离地对着许久未见的客人。
父亲决定留在岛上,再也不会去东京——
宁愿依赖岛上的亲戚朋友,也不愿意再麻烦亲生子女。
曾经,他是孩子们心中的超人、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如今,大儿子和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不需要他的余热了。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也变成了彼此的过客。
反而是之前看上去最不可靠的小儿子昌次,留在岛上待了几天,带着女友在岛上陪伴着丧妻之痛的父亲。
临别之时,父亲敞开了心扉。
“很长时间,我一直觉得他懦弱,没出息、不可靠。我才发现,他那是随他妈妈,是个温柔的孩子。”
那个质疑、嫌弃小儿子的父亲,其实也能看到他的好。
然后,这位白发苍苍、倔强傲娇的老父亲,对小儿子的女朋友弯腰鞠躬表示感谢:
“如果你能嫁给他的话,可能辛苦的日子还在后面,那孩子就交给你了,我死也瞑目了。”
他理解,小儿子也终将像大儿子和二女儿那样,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只是内心多少有些不舍。
有时候,他也想永远做孩子们的超人,但他知道,时间不允许。
看过一句话:父母啊,总是矛盾的。
他们总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看到他们独立又忙碌的样子多骄傲啊;
他们也希望孩子不要这么快长大,因为那就意味着,离开。
“这世上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之爱,最终指向别离。”
3
“东京”家族,也是“北上广”家族
父母在,不远游,是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许。
影片中的父母同样如此,他们希望大儿子幸一能够在老家开诊所。
可是一路读到医学博士的大儿子不甘心留在老家,执意来到东京,之后,女儿和小儿子也相继来到了东京。
他们的“不听话”并非叛逆——家乡已经变得越来越冷清了,中心街的店也一家家倒闭了。
大城市,意味着年轻、活力、意味着更多机会。
父母来到东京后,孩子们看似“无情” 的表现也无可厚非,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压力,已经压得让人喘不过来气。
医院突然来了急诊患者、美发店的客人要时时照顾……
请几天假、松懈一阵子,对他们来说,也可能意味着不景气的生意、丢掉的饭碗、甚至是在这座城市失去了立足之地……
《东京家族》中的困境,放在当下,仍然比比皆是。
年轻人忙着逃离小城市,带着梦想前往大城市,每天为了生活忙碌追赶着,距离故乡的父母越来越远。
《2019都市异乡青年调查报告》中表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有近六成的年轻人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于10天;而且,在外打拼时间越长,每年回乡陪伴家人的时间越少。
长大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冬夏。
一则采访里,离家打拼的人们提到和父母记忆最深的一次通话。
“一个周末没有打电话来,我没有在意。到了周二还没有打电话,我打过去才知道原来妈妈生病了。”
“妈妈打电话说她掉牙了,我才发现她已经到了因为衰老而掉牙的年纪了。”
……
远离家乡努力打拼的人们,可以给自己、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却没办法给他们时时刻刻的陪伴与照顾。
于是,我们像电影里的孩子让父母住高级宾馆一样,用金钱和物质,不断地填补那些难以弥补的陪伴。
但我们忘了,这些,并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
有时候,我们只是在“假装”孝顺——让自己安心。
独立、梦想、奋斗,这些闪闪发光的字眼,和“回家”“陪伴”这些看上去平庸的词汇,其实并不是对抗的。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们关心,一通电话、几句关心、一次打开心扉的长聊……
别让父母的懂事,成为我们理所应当冷漠的理由。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了来时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