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有效教学十讲》
教学的有效性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即学习的有效性。如何考量学习的有效性,本书谈到了三个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实际是指学习效率。也就是说,花费在特定学习内容上的时间越少越好。而学习速度快,并不意味着一味求快,还要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是指经过学习后,学生发生了变化,取得了进步,获得了较好成绩。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多元化,不局限于分数的高低,而要综合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发生了转变。在认知层面,其主要表现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多、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最后,还要考虑到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伴随状态。学生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另一层含义是生发。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或许没有体验到乐趣,也没有特别的感受,但是学习后觉得有收获、有价值,生发出了兴趣。随着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多,是否学习兴趣就越来越浓厚呢?
我认为这取决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什么状态。他是否处于一个平等、对话、探究、互动的环境,他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被知识所吸引。如果学生只是一味求快,把大脑作为知识的仓库一味地填充信息,而不是去建构知识,创造意义。那么,随着学科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多,他的学习兴趣不一定越来越强烈,反而会随着大脑的逐渐僵化,逐渐失去兴趣,失去自我思考,不加辨别的接受大量知识信息。因此,学习效果的考量非常重要。其核心是学生是否发生转变。转变,意味着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转变,是学生与知识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变化。学生只有经过思考,与知识对话,从中生发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才意味着转变的发生。如果仅仅依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转变无法发生,只能看作是知识的不断重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