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人》阅读指导笔记二则:寻找文化传承,发现读写妙招
文/杜豆豆
笔记一:变化与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中,“三”是个神奇的数字。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历来都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的。
在《影子人》中,作者将故事的跨度,设计为从我三岁到我儿子三岁,我认为,主要有三个作用:
1、心理上的考虑。三岁的孩子,正是大脑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也是最有想象力的年龄。
不管是我还是我的儿子,都会用自己最直接的纯真感受,来认识世界,辨析出这个世界上,什么是美的。而这一点,是成年后的我们,特别容易遗忘和缺失的。
作者将起点设置到我的三岁,落点设置到儿子的三岁,首先是为了突出三岁,是对真正的美最有感受力的年龄。
2、时间上的对比。
从我三岁,到儿子三岁,时间跨度是三十年。这三十年,变化很大。
家里的物质条件发生了巨变:住房,从农舍、到瓦房、到楼房;照明,从蜡烛变成了电灯;取暖做饭,从灶火、到煤气到天然气和暖气。人变了,我长大了,变成了成年人;母亲老了,成了老太太;我的儿子,也出生了,很快长到了三岁。
一切都变了,我给孩子他提供的吃喝玩乐,也当然更多更丰富了。可是,物质条件的变化,却没有能让这个处于童真状态的孩子满意,他始终都是哭闹不止。
最后,是什么让儿子停止了哭闹呢?
居然是母亲给我小时候玩的影子人,那个曾经给病中的我带来欢乐的影子人!
作者通过这样时间的对比,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真正有生命力的美,是不怕时光流逝的。
3、结构上的需要。
从我三岁到我儿子三岁,影子人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三岁,第二次是我上初中,第三次是儿子三岁。这就像是戏剧中设计的三幕剧,从我第一次见到影子人的喜悦,到影子人被冷落的悲伤,再到儿子见到影子人的欢乐。
通过这种三幕剧结构的场景设计,影子人所带来的人生悲欢被高度浓缩,读者的情感也跟着影子人的悲喜而起伏,足见作者金波在写作上技法之熟练。
时光在流逝,但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那种经典的美,却是青春常驻的。
人变了,但爱却是不朽的。不要遗忘了那些属于我们的文化传承,不要冷落了我们曾经拥有的亲情之爱。
笔记二:故事中的发现,绘本读写有妙招
绘本故事的魅力,藏在文字里,也藏在图画里。绘本读写的课上,我又学了四招:
第一招:画面聚焦。
《影子人》采用偏深偏暗的主背景色调,但当画师想突出什么时,就会用明亮的颜色来聚焦目光,这种用颜色对比来引起关注的方法,就是画面聚焦。比如,幽暗的房间中出现的红蜡烛。
第二招:文字聚焦。
课程中举例的“看到打柴人”的描写方法,类似影片中我们常见的“由远及近”的镜头推移:
交代观察者的位置(我在哪儿)——远距离观察某物(我的目光看向哪儿)——描述物体形态轮廓(看到什么)——聚焦特写(看清楚了什么)。
第三招:场景回忆。
可以从人物年龄、物体、画面颜色的对比,来区分过去和现在。比如,采用黑白来代表回忆中的场景。
第四招:歌谣添彩。
一段有趣的小歌谣,就像文章中的金句,能让整个绘本变成“流行曲”,是非常有用的小技巧。
这四招里,我最喜欢歌谣。正好儿子在旁边,我也来试着和他一起编一段歌谣吧:
小宝乖,小宝乖,小宝最爱吃蔬菜。
小宝酷,小宝酷,小宝吃饭像老虎。
小宝帅,小宝帅,小宝歪着小脑袋。
小宝棒,小宝棒,小宝唱歌最响亮。
瞧把他乐得,上蹦下跳,笑成一只大虾米啦!
(本文结束)
陪孩子一起快乐读书吧!我是杜豆豆,两个孩子的妈妈,爱读书、爱码字,欢迎关注我,在读书的路上快乐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