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人》阅读指导笔记二则:爱的故事,从有趣的游戏开始
文/杜豆豆
笔记一:这是一本爱的故事书
经典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美的传承,是深远的;但最为深厚的,还是那不朽的母爱。
这是我看完《影子人》这个绘本后,最为深切的感受。
《影子人》,从题目上看,讲的是“影子人”这样一个孩童时期的传统玩具,带给三代人的快乐。影子人,让我们想到了皮影戏,似乎是象征着某种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一本讲文化传承的书吗?
文中的“我”,小时候物质匮乏,母亲用红蜡烛和素纸雕镂的影子人,配上有趣的歌谣,给病中的我带来了温暖和快乐,从此,这个小小的玩具影子人和那段不起眼的红蜡烛,成了“我”童年时最珍贵的玩具。
可当“我”渐渐长大,有了电灯,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影子人却被“我”淡忘”了,那段红蜡烛也被遗弃到了箱底。
虽然因为一次停电,我重新燃起了红蜡烛,见到了影子人,可我却没有了童年时的惊喜。“我”感到了怅然若失。
到底“我”失去了什么呢?
后来,“我”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当了爸爸。给自己的儿子买了各种玩具,想让他得到欢乐,可儿子总是哭闹不止。
就在这时,已经成为老太太的“我”的母亲,却很镇定地“在屋里挂起了一张白色的幕布,又把电灯关掉,她点亮了一根红蜡烛”。
于是,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儿子停止了哭闹,影子人出现了,母亲那首古老的歌谣,居然让儿子也跟着诗兴大发,编出了新的童谣,全家人沉浸在一种幸福的气氛中。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
长大的“我”,因为对物质的过分在意,反而淡漠了最质朴的心灵感受,失去了童年时对爱的敏感。直到自己为人父母,才在儿子的激发下,重新意识到了亲情的珍贵、母爱的不朽。
于是,也才有了作者自己对于“影子人”的回忆:那个曾经在冬日的窗外为哄我高兴而冻得手脸通红的母亲,那个在病中感谢影子人带给欢笑的母亲,那个想方设法为我和我的儿子带来幸福的母亲。
“影子人”是象征,是母爱,是亲情,是天下的父母心。这不是一本讲文化传承的书,这是一本爱的故事书。
笔记二:从有趣的游戏开始,走近《影子人》
玩,是孩子的天性。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通过感受来认识世界的。
《影子人》这节课的导读中,讲了手影游戏、皮影戏、童谣、制作影子人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首先,用手影游戏和皮影戏这样的画面解说来引起孩子注意,尤其选用了孩子喜欢的孙悟空、哪吒这样的形象,以孩子熟悉的形象来带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然后,直接切换到故事书的讲述,说有个有趣的游戏,居然治好了“我”的病。
孩子会好奇:是什么游戏呢?
接下来,就可以揭示谜底了,原来是“影子人”游戏。
之后,再用“动手做”,比如做个影子人、玩玩手影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体验中,思维更为活跃。同时,一边体验游戏,一边讲述故事的细节,体会影子人的特征。
最后,留下一个悬念,这个影子人,居然能从烛光中走出来,还会和我说再见。他到底是谁呢?让孩子进一步思考。
总结一下今天学的这个“讲故事模式”:
游戏-切换故事-揭示谜底-动手做-切换故事-进一步思考。
我自己平常也会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会注重写作兴趣。上面这种做游戏的方法,我也常用,比如:做手工、搭积木、捏泥人、画画等等。
另外,还有这样几种方式,我觉得也很有效:
1、改编歌谣:孩子喜欢唱的歌谣,把歌词改掉,换成孩子想说的事情。
2、边读边演:把自己扮演成主人公,用不同的声调、动作等把剧情演出来。
3、改编故事:看完一页,先不看下一页,自己编编,看看和作者有什么不同;然后夸夸孩子的独特之处。或者把不同的故事搞个大混杂,随便取中间的主人公来编。
4、当小老师:让孩子把读过的故事讲给我听,我要表现得像个笨笨的小孩儿,什么都搞不明白。
5、用识字卡玩编故事:随便抽识字卡,然后用上面的图像,瞎编故事。
总之,随时随地取材,让孩子把读过的书,都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你会发现,不仅孩子的阅读兴趣会增强,而且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也远远比你能想象的更为精彩。
这个体会,怎么说呢?
——有时,你真的觉得,没有框框的童真,才是最神奇的创造力源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