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篇文章,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感觉,不自觉的再三细品起来,靠的不光是精美的文字,还得有精致的内涵,能让人产生怦然心动的共鸣。这才是文章最能吸引人的地方。读过古清生的《游子心衷》后, 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起来。
对于作者,以前并不熟悉,读完全文后,忍不住百度了一下,原来果然不是一般人,360百科是如此介绍的:“当代作家之一,唯一涉足美食文化研究,汽车评论写作和人文地理考察的作家”。关于他的书和别的文章,恕孤陋寡闻,未曾拜读过。但就是这一篇散文,却在瞬间被深深的打动着。也许是同为游子的心境是一样的,也许是思乡的情结彼此相同,那些关于家的记忆,关于追梦的情结通过文字的渲染,立马就深沉起来了。
“遥望南方,心灵之泉依然潺潺,依然摇荡那一片风景,梦里梦外,依然怀着一片长江的波涛,心灵的天堂依然回响着挟着潮音的汽笛,多少个日子,多少次进入温馨的梦乡,我依然走进那清水白日,柳枝拂月,松涛送爽的地方,我走在那红土的山岗青石的小径上,走在渔歌码头和湖畔放鸭织网,门前是种藕养荸的人家,走在小河弯弯牧童嬉戏的村野,走在南方的风中和雨中,南方呵,我是你永生永世的寻梦人,在北国飘泊,永远的飘泊,世界很大,风有千种万种,浮托我生命的所在,只有月明时分寂夜无声里我永不褪色的心情”(摘自原文)
读着这样的文字,怎么能让人不思绪飞扬。每个人的家乡,或南或北,也许不如文中一样,有江波荡漾,有汽笛声声,有清天白日,柳枝拂月,松涛送爽,但小径纵横,孩童嬉戏,风里雨里的光阴总是有的,也绝对是忘不掉的。这样的记忆,这样的场景只有飘泊的心境才能触景而生,曾经无视无感的家乡,在遥望中美好而温馨起来。那里永驻的是“少年时光的明媚”和“青春的颜色”。多少年后,无论你在他乡是垢面尘光还是光彩瞩目,也褪不掉那层纯结的底色。
时如逝水,伴随着成长,一些人开始追随着寻梦的脚步,或背井离乡,或浪迹天涯。客居他乡的每一个早晨,每一个黄昏,一切都与原来的环境不一样。在忙碌中渐渐遗忘,在遗忘中渐渐迷失。那片母亲的土地,那些温暖的记忆逐渐模糊。为生存追名逐利,为生活自顾不暇。思乡的情,思亲的心早被车流人声碾压得粉碎。多少年后,面目全非的不光是自己,他乡,故乡都在斗转星移里日新月异。纵是如此,某个夜深人静月光如水的晚上或心绪难宁的午后时光,那些莫名其妙的情愫,总会在寂静的房间里飘荡。拂之不去。
无论离开多久,那片土地终将留下你归来的脚步。归途漫漫,有些人走得春光无限,也有些走得默默无闻。无论怎样,总有些情形似曾相识。乡音无改,故人不识。有些变化,在脸上,有些变化,却在心中。曾经那些无邪的笑脸里,现在仿佛隐藏些江湖的气息。昔日玩泥打滚的顽童,大多为人妇为人夫,纵使相逢应不识。倒是印象较深的邻里乡亲,有些已经故去,让人油然而生出一些叹息和感伤。那些曾经狭小的乡间小道,要不是铺上了水泥沥青,要不就是已经荒草从生。原来呼儿唤女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倒是偶尔的犬吠,把宁静的空气振荡成一股旋风,好奇者望向村口方向,眼尖者唤之而出,眼拙者问东问西。
关于梦想的话题,在故人嘴里,自然是不会那么文艺。混得怎样是必聊直白之语。既有世俗式的关心,又似乎透着某种温情的善意。志得意满者当然是喜形于色,涛涛不绝,失意落魄者只有强颜欢笑,支支吾吾。问者或有心,或无意,答者却是别有体会。多年的别离,并没有让这些话题终止。茶余饭后,街头巷议,纵使是经年不见,山水相隔,关于别人的故事,总能知根知底。或臆测,或传言,或耳提命面。这就是乡情,不聊梦想与人生,只聊生活和现实。
离途相似,归心不一。游子的心复杂难明,理想与现实,生活和生存,故乡越来越成了梦里的风景,近乡情怯的不止是你我。怯见孤独的老人,怯见凋零的风景,怯见后起的才俊,怯见故友的幸与不幸。寻梦的初衷,正在慢慢的变成了一场逃离。
“京华的月色,仍是这样浩渺恬静,柔凉而清新,悄然地纷洒在我的心头。我在这样的时刻独斟自饮,苍苍然而把盏问月,月儿无言,只把如许的清辉注入我的杯盏,注入我的感念里,我的生命中。“(摘自原文)
是啊,在异乡的土地上,也只有把那注入清辉的杯盏独自斟酌,把那份思乡的感念,一饮而尽,自此以后注入生命中,注入梦里,一生一世,余味不尽。
寻梦的路还在继续,游子的心仍将在梦里飘零,无处着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