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机、电报、电话、电影的出现,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人际传播的方式。自学者开始研究传播现象时,人际传播开启了研究传播学的序幕。很多学者都根据其观察,总结了许多关于人际传播的模式。可是人际传播真的可以被模式化吗?
学者对人际传播的研究成果是多种多样的。有“我——他”、“我——你”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模式里,不同的学者,总结出来不同的理论。申农、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通常用来说明大众传播,其实它是较早关于人际直线传播模式,可人际传播不是简单的直线。于是第一个纠偏模式便是奥古斯特——施拉姆循环模式。可是这样的模式是机械化的,于是又出现“丹斯螺旋模式”。基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这些简单的模式只是从信息的传递说明了部分人际传播。“人际需求论”、“社会交换论”出现,企图从心理层面来解释人际传播。人心难测,变化多端,不是能一概而论的。
既然人际关系不能被模式化,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学者在研究人际传播呢?这大概就是科学魅力的所在。如果我们因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而放弃研究人际传播,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人际传播。正如牛顿所说:“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不断的研究,人才有可能了解真理的海洋。
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人际传播不能被模式化,可是有关与人际传播模式却从某一些方面揭示部分的人际传播。是可以为我们所运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