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马伊琍为留守儿童发声:爱他,就多陪陪他

马伊琍为留守儿童发声:爱他,就多陪陪他

作者: 弥小木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21:26 被阅读0次

在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中,演员马伊琍曾经写过:

所有打工父母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好。对于常年为生计在外漂泊的人们,亲情抵不过生存的欲望。

为了赚钱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常年工作在外的妈妈,终于辞职回家,想要和女儿好好相处。结果发现,女儿不仅学习成绩差,生活上也有很多的坏毛病。但女儿不要妈妈管,妈妈一气之下,想要离开,最终放不下,留下来陪伴女儿,与女儿和解,这是影片《米花之味》的剧情。

《米花之味》里有孩子的叛逆,有妈妈的努力。很朴实的一部影片,比较全面地展现了,留守儿童的叛逆、妈妈的付出,但是也看到了孩子与妈妈的内心隔阂。 

孩子的抗拒与心酸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

孩子与父母天然地要在一起,如果被割裂之后,就算当时没表现出什么,但长大之后,一定会寻求出口。在陈默《孩子你怎么了》中,提到很多孩子的叛逆问题,追溯到源头,大部分是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没有陪伴在身边导致的。

《米花之味》中,当妈妈叫住女儿,女儿只是呆呆地看着妈妈,并没有一般孩子那样——很久没看到妈妈,一见面会高兴地飞奔过去。女孩的好友,病重时父母回来看她,三人对视时,表现得是同样的呆若木鸡。

妈妈回来第一晚,打地铺,没有和女儿同睡一张床。无论妈妈怎么叫女儿从被窝里出来聊天,女儿宁愿打着电筒钻在被窝里,也不出来,顶多就是掀开被子,从空隙处看一眼,并且说“还是听声音比较好。”

妈妈带的地球仪礼物,说可以存零钱,女儿呛道:给的零花钱又没多少。女儿对妈妈的抗拒,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表现出来。

《米花之味》中,两个女孩之间的对话,看似玩笑话,听着却让人心酸:

“以前生的都是小病,家人都不回来看。 现在生个大病,看他们怎么办。”

在纪录短片《棉花村的孩子们》中,有孩子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命”,接着又改口说“快乐比命重要。”另一个女孩说最快乐的是“过年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都在。”“可惜我们没那种命啊……”这话是在孩子们的玩笑声中说出来的。

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没人理解。

家长的努力与无奈

生活不易,有时候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是父母不得不做出的决定。《米花之味》中的妈妈,满怀期待地回来,给女儿带吃的、带礼物,用尽一切办法,想多了解女儿一些。

一听说女儿在医院,赶紧跑去,看到用纱布包满头的女孩,紧张地盯着她,慢慢坐下来,结果旁边响起女儿的声音:我在这里。妈妈紧张的神情才稍稍放松下来。

妈妈跑去学校接女儿。路上,问学了什么、老师教了什么,无论妈妈问什么,女儿都抗拒正面回答。

女儿偷寺庙的钱,去网吧通宵。妈妈慌张地开车寻找,在网吧,女儿专注于游戏,没有发现眼前的妈妈,无奈的妈妈坐在车里,抽烟等待了一夜。 

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什么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是1933年上官子木提出:特指父母亲出国而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照顾的儿童。

1995年,孙顺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儿童。

在李强的《大国空村:农村留守儿童、妇女与老人》中是这样定义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留在家乡上学,一般由祖父母照顾

教育学家孙云晓,在他的系列书里,提到过隔代养育的数据:祖辈带孩子的成功率不超过3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调查发现,祖辈带的孩子较多出现任性、自私、肥胖等问题。

除了祖辈更容易溺爱孩子以外,留守儿童与父母之前有那么大的内心隔阂,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常久不见的父母,与孩子相聚时,过多关注孩子的缺点

就如《米花之味》中妈妈首先看到的是孩子吃好东西不收拾,为这件事,还责问爷爷平时都不说孩子的吗?妈妈还发现女儿驼背、乱丢垃圾、爱玩游戏。而撒谎、骗人、偷东西这些还都是在后面才发现的。影片中的妈妈,只是说了一两次,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父母呢?爱子心切的他们,看到孩子的这些问题,会在相处的时候,不自觉地反复指出来。而一旦开始有“教育”味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火药味浓烈,亲子关系紧张,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曾经有个少管所的孩子谈起与父母的相处时刻:在他一岁时,父母外出工作,他由奶奶一路带大,平时只能在春节期间与父母见一面。而每次见面,父母都是在挑他毛病,不是这里不好,就是那里不对。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充满了指责与挑剔,丝毫让他感觉不到父爱与母爱,最终离家出走,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有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更容易有的一些负面情绪。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那么不得不作为留守儿童的话,父母该做一些什么努力,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好?

1.尽量,尽量自己带。如果可以,留一位家长带孩子,不一定必须是妈妈留下,比起父母两人都没在身边,至少有一位留在身边会更好一些,冬吴同学会中梁冬与吴伯凡曾谈到他们的很多朋友,是男性在家带孩子。

2.退而求其次。不能自己带,每天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现在都说高质量的陪伴。尹建莉说:父母和孩子每天相处一小时,孩子获得的滋养就够正常成长了。就算是鲁迅先生,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陪伴儿子。

3.爱要表达出来。相处的时候,对于孩子的坏习惯,多一点宽容,多看孩子的优点。如果可以,更要把对孩子的爱,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在陈默的《孩子你怎么了》里有给到家长的建议,和孩子在一起时,主动多摸摸孩子的头、多一些拥抱,以增加肢体的接触,弥补小时候落下的。

演员马伊琍曾提到,她会为了让阿姨在家陪伴孩子的时间长一点,特意给阿姨多放了假。

虽然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有很多生活的无奈,但如果有心,可以为孩子做得更多一点。童年只有一次,无法重来,如果孩子只能成为留守儿童,那就尽量给孩子多一点的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伊琍为留守儿童发声:爱他,就多陪陪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cf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