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小说《活着》篇幅并不算太长,我是分几次读完的。
其实,我非常喜欢余华的小说。就《活着》而言,小说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语言近乎平淡,舒缓,沉郁,并不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去修饰,这也许是余华小说的魅力所在。
小说的创作背景,源于作者听了一首《老黑奴》的歌曲,曲调歌词打动了他。他想,他应该写一部关于这类题材的小说,于是小说《活着》应运而生。
既然取名《活着》,为什么要用很多人的死去铺垫,去渲染?这就涉及到小说的主旨:作者要用这样的情节去告诉人们,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实是多么残酷,他们除了无奈的面对,流下伤心的眼泪,根本无力抗争。很多人的死,唤醒了主人公福贵,他才能顽强的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其实,富贵对于死的认知有了较大的提升,这并不是偶然的,是身边发生的事,让他有对死的看法有了质的飞跃。让他倾家荡产的龙二,战场上死里逃生的春生,他们都曾经辉煌过,但一个被枪毙,一个上吊自杀,结局是悲惨的,唯独穷困潦倒的富贵,却依然活着。
小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福贵亲人的死,比如儿子有庆,女儿凤霞,他们都死在一个生孩子上,这生与死就在这一刻间完成,也把小说推向了高潮。重重磨难,生与死的亲历,让福贵抖擞精神活下去。
另外,作者在小说手法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虽然篇幅不长,但跨越了解放前到80年代,其中的一些材料,被作者巧妙地集合在一起。而且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把故事从福贵口中说出,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
不得不说,作者是运用反讽刺手法的高手。看如下情节:福贵的老父亲,每天早晨都要去大解,在一个水缸上,呼天抢地的喊着,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一种炫耀,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叫炫富。但最后结局,是福贵的老父亲死在了装满屎尿的水缸前。从而,给来炫富者一个大大的讽刺!
再有,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精致。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让人物鲜活,个性明朗,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优秀的作品,必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必定有过人的魅力。这和作品源于生活,作者有深厚的写作功底,是分不开的。作品留给我们的不单单是对主人公的同情,还有对那个时代深深的思考。
这样的故事,我们不希望在现实中再现,我们应该好好的活着,活着才有未来!谢谢大家的赏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