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时候,我们只能单份出售自己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能卖出去就不错了!找工作真的很难啊,尤其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对不对?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升级个人商业模式的方式,核心只有一个,如何提高我们的单位时间售价。有些人选择读完研究生之后再去找工作,基本理由是一样的,因为虽然不是绝对,可普遍来看,拿着研究生文凭去找工作,就是比拿着本科文凭去找工作“单位时间售价”更高呢!
在这个阶段里,很多人做出了最终会被证明为“不明智”的选择,把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与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直接挂钩,于是,开始不由自主地采用两个方式简单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1.磨洋工
2.喊高价
然而,长期来看,这其实是不明智的,结果也是很明确的:你什么时候见过谁通过磨洋工或者频繁跳槽获得财富自由的?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传递了这个观念:注重价值,而不是价格(估值)—— 无论是投资,还是打工,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你的时间价格,和你的时间价值,就很难重合。
回过头来,从“给别人打工”不如“同时给自己打工” 开始,我们渐渐看清了另外一个路径:
“同时给自己打工” 不如 “彻底为自己打工”……
既然卖时间终将不划算,那么买时间终将划算。
不断成长的人,终将遇到那个玻璃顶,直至“不得不”、“必须”、“必然”要冲破那个玻璃顶,而在此之前的所有努力,事实上都是为了那一刻在做准备。
先做自己的老板,而后通过日积月累的成长,逐步积累,最终获得“成为别人的老板”的资格……
再往下说,真正的好老板,永远不是用薪水去交换那些时间的—— 这是真理,铁律,不信你就观察一下。
虽然那个事实听起来如此显而易见,可实际上琢磨清楚的人并不多:
所谓的当老板,其实就是有资格批量、合理地购买他人时间,而后以适当的价格把那些时间的价值再卖出去……
于是,所有的老板都必然是销售,因为“卖出去” 、“卖得好” 才是根本啊。但这只是基础,还有更重要的:绝大多数人很可能终生都没达到这句话里的两个字“资格”。
我们曾经说,站在资本背后是需要一定资格的,其实,同样的道理,做老板,也是需要“资格”的,不是随便谁、注册个公司、招几个人、能开始给人发工资了,就自动成了“有资格的老板”了的。
不能给自己带的人提供真正成长机会的人,实际上没资格当老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