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让正在进步的人感到气馁,无论他们进步得有多慢。 ——柏拉图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在他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可能各不相同,但孩子大脑里负责适应这些规则的区域是相同的。他们需要根据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的不同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父母制定的规则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首先,必须确保只有当孩子的行为正确时他才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其次,规则只有通过设定限制才能凸显价值。
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培养了相当一部分的智力和情感能力。大脑有一种神经元回路,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观察来学习。
比如当孩子看到母亲在蜘蛛面前惊恐地尖叫时,他也会对蜘蛛产生恐惧。当孩子看到自己的母亲沉着冷静地解决问题时,或者恰好相反,当孩子看到母亲失去理智、轻视他人时,他的大脑便想象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这就像一面镜子,看到什么就反射什么。
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首先应该给孩子提供可以模仿的好的行为榜样。
当孩子完成一件事之后,我们可以给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奖励。奖励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从物质奖赏,如玩具,到精神奖励,如一个微笑,但总的来说,人们最看重的奖励其实是来自他人的认可。关于奖励,最有趣的不是你做什么或孩子做什么,而是被奖励时大脑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能够将你认为对孩子有利的行为与那些使孩子感到愉悦或被孩子认可的奖励联系起来,那么你就可以帮助孩子,以适当的方式激励他的正确行为。
强化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有效,有的无效,另外一些甚至适得其反。
最有效的奖励方法其实是那些与孩子的正面行为一致的奖励。
比如当孩子乖乖地进了浴缸时,那么最好的奖励方法就是给他的浴缸里放上满满的泡沫让他玩耍或者和他一起洗澡;如果孩子关掉了电视机,那么最好的奖励方法是做一些可以代替看电视并且让他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比如,玩一次枕头大战,等等。
单纯的物质奖励让人开心的程度非常有限,因此,对孩子正向行为的强化作用也远远不如情绪上的奖励来得高效。
使用物质奖励的风险不仅仅是效率低下这么简单,每当你激励孩子的时候,你都在向他传递一个信息:一切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选择奖励时需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偏好。有些孩子喜欢帮助父母做饭,有些则喜欢帮忙洗车,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最好的奖励是和母亲一起画画,而另一些孩子可能更愿意和父母一起阅读一个好故事。
奖励不应该成为孩子的动力,而应该是愉悦的感受让孩子自发地重复那些积极的行为。
奖励一定是在孩子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之后比如“你把餐盘收拾得这么好,那么我们今天晚上一起读两个故事吧”,而不是把它当成等价交换的条件“如果你收拾餐盘,那就给你读故事书来奖励你”。
虽然看起来二者差别不大,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来说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孩子正在学习两种不同的东西。
在第一种情况下,孩子可以获得信心和满足感;在第二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不信任他,他更像是一头需要胡萝卜作为奖励才能好好表现的驴子。
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激励陷阱,指的是所有那些背后隐藏陷阱的奖品、奖励或强化行为,它们的结果大多适得其反。
1. 表示不满的强化行为。当孩子完成了一项正向行为,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父母表达的不满或提出更多要求时,孩子的大脑不但无法感到愉悦满足,反而会感到沮丧。举个例子,如果说:“你把一切都收拾得很好,但我都叫了你3次。”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受到了责备,因此,她认为花费力气做这一切是不值得的。
2. 表达责备或提醒过错的强化行为。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自己乖乖地穿好了衣服,然后你对他说了以下这段话:“很好,今天你衣服穿得很好,不像以前那么不听话了。”这时候孩子的大脑就会立即感受到被责怪,那么这样的激励就失去了效果。
3. 表达责任义务的强化行为。当我们对孩子说:“很好,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你一直都这么做。”孩子的大脑会立即探测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奖励,而且还对她提出了要求。这时孩子不仅不会感到开心,反而还会感到沮丧。
如果这种激励陷阱反复出现,孩子将会在父亲或母亲面前体验到一种疏离感,听到父母那些责备的话语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会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父母逐渐远离。
用发自内心的认可、用心的陪伴和真诚的情感来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而不要使用物质奖励或食物奖励。
尽量避免把奖赏或奖励作为孩子好好表现的等价交换条件,而应该在他表现良好或按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之后让他感到开心和满足。
始终重视孩子的尝试和进步,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密切关注孩子的变化,特别是那些与之前相比,孩子做得更好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