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汽车奔驰在武汉到唐河的道路上,无心观看路旁的景致,闭目冥想,少年时的景象一幕幕涌上心头。突然汽车一阵颠簸,是了,进入唐河境地。唐河一一我的故乡,这次回来是参加高中同学聚会。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十六岁离开故乡去西安求学,之后定居在武汉,算起来离开故乡有三十六年了。在这三十六年间并沒有真正离开故乡,有时几年一次,有时一年几次回去,但每次回去都是匆匆忙忙,没有认真地看望这片我的祖辈生息的土地,生我养我一十六载的地方,也不曾与儿时的伙伴相聚,同窗多年的同学几乎断了音信。时光荏苒,年轮刻上眉头,黑丝染成华发,分别将近四十年的高中同学不忍思念,约定2016年端午节相聚在唐河水畔,回到母校怀抱,重温恩师教诲,回忆少年时光。
回到故乡最想见到的是我的发小。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相处最好的姐妹是党秀敏、仝兆平、王东芝。秀敏一直在老家源潭,兆平定居在珠海,东芝生活在县城唐河。
下了车落脚在县城第一个见到的是东芝。东芝是我本家姐姐,儿时的玩伴,80年分别后不曾见面亦没有联系。三十六年后真的是相见不相识了,说惯了普通话,一下子转换频道用家乡话总有些词不达意。我用蹩脚的乡音与她交谈,但她的乳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没有任何障碍。在东芝的安排下,回乡第二天中午与阔别三十多年的小学初中同学相聚,紧紧地拥抱,拉着手不放,仔细地端祥。变了吗?没变,还是儿时的旧模样。欢声笑语共同回忆儿时趣事,回想几个疯丫头在麦地里打滚,到南寨墙偷人家未成熟的杏子、桃子,到三岔嘴拾贝壳、到河边抬土脱坯,割草拾柴。夏天热了到河里洗澡,冬天冷了聚到一起挤暖包。这久违的乡音醉了归来人。
故乡行……乡音下午闲着无事,想一个人散散,看看这个县城。我出生地在离县城三十里地的源潭镇,去县城也是有次数的,印象中只有第一招待所,是因为有一年父亲在一招开会带我看古塔,再就是每次路过县城必经之地跃进门。所以县城成了我幼年的向往之地。小时候说到唐河叫进城,一说是城关人就无形中抬高了身份。因为家在唐河县城就意味着有一个购粮本不愁吃穿,意味着离开学校能有一份不说体面但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出苦力的工作。由于对县城不熟悉,只好沿着一条宽敞的马路向西走,抬头看路牌,叫友兰大道,想必是纪念冯友兰的吧!友兰大道上路面还算干净,车辆不多,路两旁是商店,路南林次栉比的农药、化肥、农具商店无言叙说着这个农业大县的主要商品需求。马路两旁没有遮阴树,烈日下烤晒半个小时,想买瓶水,但看到便利店夹在农药和化肥店子中间还是忍住了。
不知不觉来到一片绿地,这就是叔叔经常炫耀的唐河湿地公园。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不能说移步一景,倒也看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路边各种花草,能叫出名字的只有兰花、格桑花,偶尔还能看到零星的薰衣草在风中摇曳。头顶上是尚未长大的树木,有桂花、青枫、玉兰,一丛丛开着白色、紫色花的木荆,竟还有南方才有的棕榈树,翠绿的石榴树开着火红的花。正值端午节令,故乡人在这一天有用石榴花、艾叶泡水洗脸的习惯。一阵音乐声吸引了我的注意,两个六十开外的老人在柳树下拉二胡,曲调应该是大调曲,具体曲名一时也想不起来,索性坐下聆听。微风吹拂,阵阵格桑花的香气袭来,除了音乐连鸟也停止了歌唱,就我一人静静地坐着,在家乡的曲调里似乎回到了童年。一曲结束又移步前行,来到河边,这就是唐河,县城也因此而得名。沿河修建了护栏,护栏里边是垂柳,垂柳下面是修葺一新的步道。遗憾的是河水有点浑浊,又有点异腥味。河岸对面应该是城市新区,高楼林立,心里黯议作为一个县城土地不像北上广深寸土寸金,应该以中式建筑为主吧。顺着河水往下游走去,听到有铿锵的女声在唱豫剧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之后又是《卷席筒》的唱段:“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二解差好比那牛头马面,他和我一说话就把那脸翻。在路上我直把嫂嫂埋怨,为弟我持戒时你在那边!小金哥和玉妮儿难得相见,叔侄们再不能一快去玩……”。这些都是儿时耳熟能详的曲调,童年的记忆像打开闸门的洪水,翻滚着,激荡着,泪水很快湿润了眼眶,顺着脸颊流淌。一个依偎在奶奶怀中的小女孩瞪着大眼睛好奇地望着我,我抚摸着孩子的头,心里叹喟:孩子,等你长大了离开家乡才能体会这种心情。
故乡行……乡音晚上与东芝漫步在唐河岸边的湿地公园。初夏的晚上,公园里人头攒动,漫步的、快走的、唱歌的、跳舞的,大人畅谈孩子欢笑。眼睛看到的是和美,耳中听到的是乡音。两桥之间的霓虹灯闪起来了,这是一幅流动的画,立体的景。三十年的发展,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富了,景美了,勤劳的唐河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相信以后会更加美好!
故乡行……乡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