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新的统治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总税务司。
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外交,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后来的,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
总税务司:外国人担任,名义上是帮助管理海关实际上是干涉中国内政和外交事务。
实际就是外国加对强清政府的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体现。
洋务派出现
清朝统治集团出现了需要同外国人打交道的官僚、军阀、买办和接受西方影响的一批人。代表人物中央有总理衙门大臣奕、侍郎文祥等人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代表。
和顽固派也有矛盾,提现在如何维护清朝统治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而在镇压人民革命这一根本问题一致。
对外态度是学习西方,但又妥协投降外交。随着洋务运动发展,洋务派矛盾也有所不同,早期是派和顽固派的对立,中后期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对洋务派的批判。
好的一面:枪炮、轮船、煤矿、电报、铁路等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得到发展。兴办西式学堂,编练新式军队。
缺点:营私舞弊、挪用公款、用人不善、设备差而不认真维修、窃盗攘攫无从查究等等
民族工业的出现
客观条件:自然经济的破坏 商品市场出现,农民和手工业破产 工人劳动力市场。
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小官僚、地主、商人在洋务派大官僚的庇护下兴办了一些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小型的工商企业和手工工场(例如缫丝、轧花、榨油、碾米等行业),也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从而转为近代企业。
特点:发展缓慢,自身力量薄弱。
改良主义思潮的形成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一些留学、频繁和外国打交道的人,主张爱国、学习西方技术,同时痛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朝的腐败政治。希望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但也有软弱性的一面,对待外国幻想通过谈判来取消国外特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