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解读中国经济》— 近代的屈辱与社会主义革命

读《解读中国经济》— 近代的屈辱与社会主义革命

作者: ComfyUI | 来源:发表于2018-08-17 09:23 被阅读91次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1、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的探索之路

(1)屈辱的开始

    在184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发生不到一百年,中国就在与英国的鸦片战争中战败,接下来一系列的战争中接连受到战败的屈辱,中英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每次战败的经历对中国来说都是一次重创。有人在总结这段历史的时候,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将中国一朝走向贫弱的过失完全推卸给清政府是不公平的。中国在近代之所以不断遭受外国欺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科举制度的教育之下,形成了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处处以天下为己任。面对这种千年巨变,中国的知识分子油然而生一种让中华民族重新强盛起来的使命感。但在另一方面,面对战争的屈辱和国势日下,这些知识分子又有着极大的挫折感。
    努力实现复习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当务之急。理解这一努力是理解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历史的重要线索。

(2)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救国救亡的战略 对于文明和文化,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加上上层建筑就构成了一个文化体系;
  • 费孝通老师马林若夫斯基对文化的定义,他把文化定义为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
    最低的层次是器物;
    第二个层次是制度和组织;
    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或伦理价值,也就是行为规范,即对好坏的判断。

马克思的经济基础指的就是器物层面,上层建筑其实就是另外两个层次的相加,即同时包含组织的层次和行为伦理规范的层次。

    ①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对外战败引起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极大的反思,反思过后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西方在器物层次上有很大差别。 所以在同治年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中兴名臣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内容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一方面仍要坚持以儒家哲学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和伦理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西方的器物文明成果,向外国购买枪支、大炮的轮船,认为有了这些东西中国就可以强盛起来。

    ② 第二次冲突的激化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赔款,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于是又掀起了另外一场社会反思。原来的反思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输给欧洲的主要是因为枪炮的落后,现在枪炮和欧洲一样的情况下还是会打败仗,所以一定还有其它的原因。
    而日本同样是在列强的压力之下,短短三十多年,从闭关锁国到锐意革新,很短的时间内就超越了中国。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落后的原因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认为中国如果要发愤图强赶上西方,就必须像日本一样采用君主立宪制,废除科举。当时推行君主立宪制度的维新运动被称为“戊戌变法”。
    另一种思路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海外留学生和华侨,留美时看到美国的制度非常先进,认为总统制要比君主立宪制更为优越,所以需要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制国家。
    总而言之,当时无论是保皇派还是革命党,所提倡的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推动一场组织层面大的社会制度变革和政治制度变革。

    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青岛原本作为是德国的租界现应归还给中国,但是当时日本已经变为列强,在列强的幕后交易的《凡尔赛条约》中把青岛转让给了日本。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多北大学生以及在北京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北洋政府的不满,于是就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虽然当时的制度以及发生了变化,科举制度被废除,但是中国还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还是会被列强欺辱,原因就是光有现代的器物和组织制度还不够,还必须有现代的精神和价值观,所以需要提出“民主”与“科学”。

(3)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新起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从认识到武器的作用,到认识到这种武器在什么样的组织状态下起作用,到最后认识到不仅要有西方的组织状态,还要有西方的思想,这是一个渐变的思想转变的过程。
    ① 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I. 首页,中国社会有反西方的情结,因为在历次战争中西方列强让中国受尽了屈辱。
    II. 其次,俄国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后,单方面取消了过去对中国所立下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III. 到了30年代之后,苏联的逐渐强盛又为中国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②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I.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等一批北京大学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有一系列的理论和认识问题需要解决。
    II.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会取得革命的胜利,要想在单个国家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与后来出现的列宁主义的差别就在于,列宁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设想在单一的国家也可能成功,而且还不一定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共产党来领导,必须有一批社会精英来组织这个共产党。

    ③ 列宁主义模式在中国失败的原因
    I. 列宁主义模式在苏联是成功的和正确的,但是应用到中国却不成功。当时中国共产党按照第三国际的指示,进行社会运动和革命,结果却屡战屡败,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条件不同。在俄国基本没有外国租界,在中国却有很多。
    II. 在沙皇时代,如果出现工人暴动,政府就要派军队镇压。工人阶级是一个弱势群体,容易引起社会的同情,政府的镇压会使得社会把怨恨指向政府,认为这是一个保护资本家剥削穷人的不公正政府,于是整个社会都把矛头对准了沙皇。在中国,大工厂都是在租界里。以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为例,对于这些手无寸铁的工人遭到武力镇压,社会上当然是报以同情,但是愤怒的矛头却指向了列强政府而不是当时执政的国民党。
    III. 所以,同样是工人暴动,产生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在沙皇俄国时代,工人暴动时沙皇派出军队镇压,结果是沙皇失掉了人心,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但在中国,工人暴动时外国政府直接派出军队和警察对工人进行镇压,当时的中国政府反倒渔翁得利。

    ④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
    I. 按照马列主义,如果要发动社会革命,就必须要保证社会当中存在社会不公平和财富分配不均的状况;按照毛泽东所讲的“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农民,那么这些农民当然就会支持共产党的政策;而且在中国农村地区,政府的影响非常弱。
    II. 正因为如此,如果在农村领导农民发起“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国民党政府就要派军队前来镇压农民,其效果就像沙皇派军队镇压工人暴动一样,因为保护了富有的地主、打击了应该被同情的贫穷农民而受到社会正义力量的一致指责,从而丧失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所以,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暴动实际上产生的结果就相当于俄国城市的暴动。
    III. 当在农村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以后,然后在慢慢把矛头指向城市里的基本家,于是,1947年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把战略划分为三个方针:一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贫穷的农民;二是没收垄断官僚资本,把它变为社会主义政府直接掌握的国家资本;三是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并且保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领导下民族资本家至少有50年的黄金时代。

2、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经验的原因

(1)为什么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事实上,照搬苏联经验也是实事求是的行为,因为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与苏联的目标相同,环境不同,所采用的的方法当然也必须有所不同。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与苏联目标相同,条件也变的相同,所以使用的方法手段也必然相同。

(2)重工业发展与要素禀赋的矛盾

    I. 重工业发展有三个基本特性:第一个特性是建设周期长;第二个特性是对于贫穷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生产重工业的机器设备必须依靠进口;第三特性是重工业一次性投入非常大,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工程都很常见,而轻工业项目有几百万或上千万就算相当大了。
    II. 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也有三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剩余少;第二个特性是可供出口的产品就非常少,而出口少又导致赚得外汇非常少,所以外汇价格——汇率就会非常高;第三个特性是资金分散,难以动员集中。

(3)总结

    苏联1929年在斯大林领导下采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其目标与中国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目标一样,遇到的困难也一样,因此解决困难的办法也就一样。1929年以后,苏联推行的计划经济是在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里短时间内建设起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中国在建国后的经济情况跟苏联比较类似,所以也提出了类似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因此,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是实事求是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照搬苏联经验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也是实事求是的行为。

相关文章

  • 读《解读中国经济》— 近代的屈辱与社会主义革命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1、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的探索之路 (1)屈辱的开始 在184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发生不...

  •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陈乐奇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

  • 悦读社发言(139)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复盘与展望——《解读中国经济》读后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

  • 近代史的屈辱

    读史极不愿涉及近代史,自古以来,我泱泱中华从来不缺荡气回肠的情节, 而近代以来,国史就是屈辱史,读来总令人扼腕、气...

  • 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

    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有很多的交往,近代中国的交往史是屈辱的,主要的有三个时期。 1. 晚清时期 (1)鸦片...

  • 屈辱的近代史教会我们什么?

    先说点题外话。在近代史上加屈辱两字,是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本来就屈辱嘛。1840年虽然说是史学界公认的近代史开端...

  • 初读林毅夫

    第一次读林毅夫的书,《解读中国经济》,plain name but excellent book。最近刚读完。 一...

  • 读《解读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为何中国在前现代社会文明鼎盛,而在现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为何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

  • 李鸿章:皆言我是卖国贼,谁人知我心中悲?

    1 我是文科生,学生时代读历史课本时,最怕读的就是近代史。 那是一段屈辱历史、亦是祖国之殇。血流成河、饿殍遍野、哀...

  • 2021-06-14

    《解读中国经济》感想之一 经过认真通读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大作《解读中国经济》前四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解读中国经济》— 近代的屈辱与社会主义革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fz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