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总是这种反应”,“这就是我,永远也改不了了”,“我就知道你会这么做”,“我比你还了解你自己”……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也意味着,你的这一刻永远不会是你的上一刻,“今天的你”已经跟“昨天的你”有所不同。我们习惯于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给他人的行为做出总结,贴上标签,其实,无论你多了解对方的过去,你都无法确定他在当下这个时刻的想法或感受,共情的力量应当是只关注当下时刻的体验。
亚瑟在《共情的力量》这本书中讲述了与患者戈登相处的故事。戈登是个急脾气,总是通过愤怒与他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作为亚瑟的患者之一,亚瑟在和戈登沟通时,尽管他对戈登的想法、情绪以及过去的经历都有足够的了解,但他从不像其他心理咨询师那样,先对戈登愤怒的情绪做出概括性的评判,然后再向戈登讲述这些结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无论戈登对亚瑟表达愤怒的言辞多么激烈,亚瑟都会平静地把问题引向引发戈登愤怒情绪的特定事件上,而非急于做出评判。一旦戈登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特定的事件上,引发戈登愤怒情绪的根源就很容易被找到。想要帮助一个人,就必须了解是什么事情把他弄成这个样子。亚瑟认为:共情是要为行为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方式。
所有的人都在不断改变、不断进化,共情的表达应当特别尊重每个人都会发生转变的天性,我们能对他人造成的最大伤害之一就是认为他们的个性是固定不变的。真正的生活是流动的,尽管根据过去可以很好地预测未来,但人们一直都在适应环境变化却是个永恒不变的客观事实,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无论谁都是能够做出让步和发生改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