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体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少年心理
如何面做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自体心理学工作趋向

如何面做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自体心理学工作趋向

作者: 田凯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08:46 被阅读477次

    文/田凯  2017.11  微课文字稿     

    目录:

    1:自体心理学下的工作视角体会

    2:咨询师、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

    3:父母和“问题”孩子相处的建议

    4:互动探讨

        今天我分享我在青少年咨询中工作的一些思考一些体会,主要是侧重从一些实际问题出发带来的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一些理解和分享。

    我和青少年的工作中,我开始时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难的是,和父母的关系问题。开始的时候我的思路是:父母是造成孩子问题的一个源泉,这样的一个思考的思路,我发现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情况,比如说会不自觉的去干预父母,强调父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至于孩子后期,有的时候会出现对抗父母的一些情况发生。

    我其中一个例子呢,就是有个孩子,他在初中的时候就很叛逆。他父母让他来咨询,他父母其实希望我处理他的情绪,他们认为这是叛逆,我当时的思路也是传统精神分析的思路,认为他父母是造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话,我侧重于孩子的成长方面,同时对于孩子恢复后再回到家庭中继续受到影响是持有悲观的态度的。当我这样一个姿态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情绪表达的过于迅速,虽然后期很有力量,但力量表现在对抗父母上,所以当时他父母觉得我的咨询是有问题的,尽管我认为再咨询有几次就有大的改变的时候,他父母中断了咨询,所以说我当时就开始反思和思考:咨询中咨询师在关系中的什么位置?父母是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怎样回应来访者的动力引导到自我实现,而不是对抗父母或者内耗?

    我以前的工作中,我会给父母设计几次心理教育课,或者是做一些家庭指导教育这样子,会允许父母参与性进来。但是现在呢,我基本上都是单独的工作孩子,青少年群体。在青少年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我们学到的理论还有实践实际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需要去对接的地方。

    我今天主要分享的部分,是围绕这一部分展开的。会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部分是,自体心理学工作的一个视角。这个针对于自体心理学下面如何去理解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还有恰好的挫折,这一部分是怎样一个展开。第二部分是分享咨询师,孩子还有父母,这样的三元关系。第三部分就会讲一些父母和孩子的一些相处的建议。

    参看发展性过程图

    在我开始做青少年工作的时候,是参考一些非自体的工作方式,这些方式或者是侧重于支持性的,或者是侧重于行为训练性的,这些方法都没有解决我一个困惑: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孩子会如此不同?对于孩子,到底是需要“爱”多一些,还是要“规则”多一些?后来学习自体心理学,参照上图有很多启发。

    我留意到恰好的挫折出现在里面。那么什么是恰好的呢?对于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恰好一定是不同的,我留意到恰好之后,更关注是对于他本人自己什么是恰好的,这样我更多的去共情、理解他,这样我的工作姿态开始更多的跳出理论和概念,而是更多去寻找那个恰好。还有一个是“挫折”,挫折可以带来自体内聚,稳定感,这又是我新的一个获得,这样的模型让我的工作开始以更广的视野,孩子来之前、包括他本自的“原生家庭”也可以是挫折,而作为主观体验的“恰好”,使得咨询工作也可以将其转化为恰好,这样原生家庭不再是创伤之地,而是逐渐成为一个提供“自体凝聚和内化挫折”的锻炼之地。

    这个思路也是有现实依据可以依循的:有很多原生家庭糟糕的孩子,却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稳定、成熟、和自强自信。

    当我带着这个思路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展。一个是和父母的关系,以前父母来询问我他们该怎么做的时候,我会指导很多建议。(后来我发现这些建议很难奏效,因为他们努力在意识上做,但是自己很多习惯还是原先模式),这样他们很累,家庭氛围突然改变孩子也是不接受。现在有一对父母来找到我的时候,问我该怎么做,我经常告诉他们,你们什么也不用做,交给我来吧。过一段时间你们看看效果再决定。很多父母释然了,他们本身自己的焦虑和内疚这个时候也获得了一些缓解,我认为这个姿态的他们反而是对于孩子更有利的。

    自体心理学的工作视角除了上面部分,还有下面的特点:

    1:以发展性转移为主

    2:利用发展性资源

    3:利用关系资源

    4:利用潜在资源

    发展性转移为主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孩子的症状出现,是带有成长特质的,这些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新的开始,一种对于过去模式的纠正,也是新的更好的契机。这些契机一个方面改变了孩子自身另一个方面也可能是家庭新的开始。

    还有一个是我的工作态度除了关注这些发展的部分,同时还有“孩子的无限可能性”;“多线因果”这样的思路。多线因果指的是,父母未必一定是造成孩子问题的原因,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有很多巧合的部分,也有先天的特质。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好的,心里都是这样的,尤其是当他们带着孩子来到咨询室,当他们自己来到咨询室,新的开始其实已经在孕育了。对于来到咨询室主动探索和面对问题的父母,我对他们是怀着希望的,也对他们很尊重,他们是有力量的。

    “孩子的无限可能性“指的是,孩子其实还处于性格发展阶段,可能有一些情结,但是这些影响都是可以改变的,可塑性很强。

    当时运用这个部分,有不少咨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的孩子变化让我出奇的惊异。有一个15岁的男孩,在学校打架,和父母吵架,和班主任吵架;学习成绩下滑的厉害,从班级中等水平到了最后几名,才上初二,开始想着自己以后不上学要考体校。咨询几次之后,这个孩子就不打架了,他说很多人不理解他,他仅仅是需要一个理解。当时我用自体的工作尝试着理解他。理解到了一点,他就很开心,后来他在外地给我打电话咨询,他一个人冬天晚上跑出去打电话给我咨询【他们学校不允许学生有手机】,我很感动。

    发展性资源该怎么理解呢?

    当一个孩子,到了咨询室的时候,咨询师和咨询室就是他的发展性资源。从关系上来说,咨询师是会介入重新一段新的关系的开始。这个时候他和老师、同学还有父母的这些关系的话就会是一个新开始,这个开始是通过他和咨询师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咨询师,这个时候其实是扮演了很多角色。咨询师是成年人,对于孩子来说是有一种面对大人的感觉,但是咨询师又比较理解他。这样子就会在他心里搭建起一个小孩和大人沟通的桥梁。从这个角度咨询师是做为他挫折“恰好化“的一个重要客体,咨询室是实现恰好挫折的空间。

    有利的资源,还有他在学校中的部分,一般孩子后面有关心他的老师、父母、也可能有他自己的小伙伴,这些都是他内在资源。在咨询中可以尝试让他去和这些资源链接,有的资源甚至是他的自体客体。咨询中帮助他发现这些部分。有一个孩子她老做梦“梦见一个鬼魂“在追赶她,后来在一次联想中,她发现那个她害怕的部分其实是陪伴自己的,是保护自己的,她想起来那个时候她很小,自己在一个办公大楼里玩耍,她没有伙伴陪着,心里有害怕担心,后来就有这样一个小伙伴她想起来小时候经常自言自语,好像那个就是自己的小姐姐一样。这样的具有保护意义的部分,具有孪生特色的存在对她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关系的资源是什么理解呢?

    利用关系资源。这里指的是帮助他理解他目前有的部分,他可能没有发现这些,帮助他理解到她还是拥有很多支持、关心的。

    如果父母确实干扰到了孩子目前状态,在父母也着急想自己做点什么了解什么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留意一下孩子的情绪,关心一下孩子在什么时候症状明显,也会有很多规律可以发现。

    孩子有哪些潜在的资源呢?

    孩子会有比较夸大的力量感,也容易理想化。这些过程对于帮助他们发展自己很有利。同时他们自己比较有想象力和代入感,容易有多种同伴关系,现在他们会利用各种媒介建立这些关系链接。比如用网络,电子游戏,多种同伴的关系可以形成。还会可以通过电影、动漫、小说,跟里面的某学角色的品质建立连接,这样内化形成自己的品质。孩子会通过描述游戏、动漫、小说还有爱好来表达一些内容,有很多时候这些内容都具有隐喻的特点,咨询师可以运用这些话语同样的隐喻来对话以促成某些转化发生。

    有一个个案是这样的:

    有个孩子他咨询的时候,来了就开始谈论他看的电影。当时我们的咨询,就是谈论他的电影。那个电影的名字叫《美人鱼》,他当时谈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会留意到他在谈论的过程中呢,他对于几个情节特别感兴趣,那其中一个呢,就是关于男主角的一个情景:关于救赎的,就是这个男主角开始的时候是为了赚钱,要破坏环境,后来他反思了,重生了,这个地方他就特别感动。我把这个部分作为隐喻的语言场,像对待梦的工作方式类似来工作的。

    后来我问他就是:这个电影最让她感动的是什么,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这个这个男主角对他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他就说这个男主角其实本质还是挺善良的,只是因为外在的环境,然后,有一些外在变化,才让他变得那个样子,他其实还是能够恢复到原来这个样子的。这个孩子呢,他当时就是他休学在家。两年了,当时他也是来咨询想着怎么上学。其实那个男主角和他很类似的,他也在完成一个自我救赎,而他自己也一定是可以像那个男主角一样恢复到原先状态。

    那还有的孩子呢,他会谈论他喜欢看的漫画。喜欢看的漫画。我也会从他们漫画去看看这个漫画的主题。他背后的一些能表能表示他们的思想的一部分,我觉得漫画,还有这些。电影都是他们的一个表达的一个载体,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载体,这就是他们的语言体系。还有的孩子呢,他会从小说。他,比如说喜欢读一些,有的孩子就喜欢读一些历史类的,还有孩子呢,就喜欢读一些哲学类的。每个孩子他喜欢的都不太一样。但是从他们喜欢的这些部分。可以从自体心理学,去理解代偿性的自体客体。去体会就是这一部分,他喜欢的这一部分到底是让他获得了什么,让他可以避免什么。这样去共情。

    有的孩子他会强烈的让我也去看某个电影。去看之后,然后再去跟她去交流,他希望我去跟他交流那个电影。我会觉得我这个时候就是从一个密友的位置上,开始咨询的。很多时候,他们谈论的世界跟父母看到了他们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往往看似很自卑在父母眼里很多问题的孩子有一个丰富和美丽的内心世界。

    2:咨询师、父母、孩子的关系

    咨询师如果试图去改变父母,或者是通过改变父母来促进咨询,在现实中这个很难实现。第一,往往是父母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动力,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来改变。所以说,后来我的一些工作就开始调整。我会把父母带给他的一些所谓付面的影响,作为一个恰好的挫折中挫折的那一部分来看待。而对于父母的话,我则是采取了一种就是跟他们站立工作同盟的一个方式。我是怎样跟他们建立公共做同盟的呢?

    首先的是理解父母而不是治疗父母。理解他们的苦心,他们家孩子来接受咨询呀,他们愿意去,愿意听我去说呀,或者说愿意去做咨询都是他们的一片苦心的体现,我就站在一个理解他们的一个位置上。同时他们也是很无奈的,有很多时候。所以说我对他们的一个思路很多时候就是是一个理解的一个思路,而不是治疗他们。也不要去特意的要去指导他们。他们一般没有这个着急需要,我一般也不会去指导他们。

    还有就是父母的一个稳定性,父母的稳定性的话。我觉得有的时候是取决于我们咨询师自己的一个稳定性。我当时有一个孩子,他当时情况特别糟糕,特别着急,他父母也很慌乱,但是他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刚跟他父母刚说话,妈妈说刚听到我声音之后他妈妈就放心了,他妈妈说:我听到你的声音还是挺稳定的,我心里就踏实了,我觉得也没有那么糟糕。所以父母的一个稳定性,他很多时候是来自于我们咨询师的一个稳定性。

    咨询师保持自主,不受到父母焦虑的影响,也很重要。

    很多时候是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问题,我们自己就感觉到他可能很难改变。包括我还听到一些说法是:即使这个孩子就是孩子改变了,那又再回到环境中,还是。是没有作用的,因为父母还是没有改变,环境还是那样,我是认为这个说法强调了环境而忽略了孩子的主动性还有变化各种可能性。我觉得如果把父母的包括在内的孩子的本身环境,家庭环境也作为这个我们要面对的一个挫折因素考虑进去的话,这个“恰好的挫折”反而是变成孩子心理韧性的一个环境,是促进性的。”于他人是毒,于我是药”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

    我们自己本身的工作就是促成这个部分转化,包括情结的脱敏、释放;新关系建立;多种自体客体的孕育获得,这样的来自内心的支持足够,就可能使得外在环境不是那么具有创伤性,而是更具有磨砺性。

    同时我也觉得不利的孩子成长环境,一定是有的,所以说这样的话我的工作中心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个自体的凝聚感,我也觉得这也可以被称为是心理韧性的。

    而当他一旦拥有这个资源。一方面他会适应原生的家庭环境,一方面还会有他自己的力量生发出来。让他自己的力量能够形成一个好的边界感也能够保护自己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其实是获得了一种类似免疫力的一种感觉。这样他更多的坚强、胜任,因为他经历过了的,以后再遇到类似情景也有应付办法。

    “在他眼里,什么都没有那么糟糕,因为他从深渊走出来,深渊里看过去,都是彼岸”。

    咨询师、父母、孩子是一个三元的关系。

    这个关系中,咨询师处于一个承接的位置,从某个意义上是一个过渡性的客体。同时咨询室、家庭、学校也是一个三元关系;孩子的当下、过去和未来也是一个三元关系。在这几个关系中,我用三张图描述一下咨询师的位置。这个位置是来表达三元关系中的咨询师自己的定位。

    咨询师在对待父母上,从权威者—通过共情(镜映)—支持者偏移;从对抗者—合作者偏移。咨询师处于父母焦虑和孩子需要中间,需要承受压力。

    咨询室是孩子消化家庭创伤、适应家庭,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社会的过渡性空间。核心在于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体内聚感,适应性获得,发展性的获得。

    从面对孩子的视角来看,咨询师要处理孩子内心中过去和未来的关系。这些中和化是通过现在来处理的。咨询师和孩子的关系,是带有密友、理想化的部分,促使其新的关系开始,促使其自信和同时伴随有能力的提升。

    从咨询师视角,以及工作关系的定位,去探索“恰好的挫折”,通过这个转化使得孩子不仅适应原生家庭,还能相应的获得一些能力,对于其他孩子可能是创伤的挫折对于咨询的孩子使其为“恰好”挫折是总的思路。这个思路很像是莲花,莲花出生于污泥之中,其他花儿都生长不了,但是它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根部来转化和获得营养。开出美丽的花儿。这个根就是凝聚的自体,这个就是我要讲的主题所在:自体如莲,在暗尘中盛开。

    3:父母和“问题”孩子相处的建议

    从内在姿态上:

    1:父母归位于父母。

    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应该是一个父亲、母亲的位置,一个亲人和背后支持的位置。不是做教育者、不是做心理咨询师,就是简单的亲人。这个亲人是无条件的。无条件表现在:即使孩子被别人认为是有问题的,父母不可以认为!这是来自这些孩子心底的温暖和支持。他们已处于痛苦中,如同被箭射中的鸟儿;父母的不信任是接着更犀利第二支箭。当父母怀有这样的心态,一个是可以更客观的看待问题,还有就是各司其职,具体的问题可以寻找专业的咨询师来处理。父母做好自己。

    2:“不带诱惑、期待、含有他意”的照顾关心。这些孩子对于父母的感觉是敏锐的。父母的心意基本骗不了孩子。一位休学在家的孩子告诉我,他妈妈现在给他做好吃的、陪他就是为了让他上学!他现在不上学了,就是要看看妈妈到底是不是真爱他!父母在做事情时候可以先问问自己,做这个事是不是还携带着:需要他学习好,人际关系好,有前途等等念头。

    3:父母多注重自己身心的调整。身行胜过言教。积极探索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是很好的影响孩子的方法。

    4:父母要注意一定要稳定。越是出现问题了,孩子越希望稳定。父母的稳定本身也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信心,无论你怎么样,我们都是可靠的!尤其是你现在困难的时候。

    5:“停下来”,多看看孩子。他怎么了?他难受吗?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

    6:“家是孩子的港湾,不是训练场”。孩子犹如出海航船,一般是遇到风浪才退缩回来,他毕竟期待的还是去航行。所以家是重新启航的休整之处。

    从具体方法上:

    1:不讲道理。

    2:少说多听。

    3:多用“你”开始交流:你怎么想的?你看该怎么办?你需要爸妈怎么做?。

    4:“我相信你”。

    5:“无论发生什么,爸妈都会与你一起去面对”。

    要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达自己,青少年一般不希望父母多说,而是希望多听他们说。孩子一般能开口说,就会变化很多,父母也会对孩子有了解。孩子所说的尤其是表达内心感觉部分的,一定是要重视的,大多都是很真实的体验。

    4:互动探讨

    1:”恰好”是发生在事件之前还是之后?

    答:恰好是事后的,对于孩子出现症状还是没有的一个评估,这个评估是从观察位置出发的,需要通过深入共情来感觉。从咨询师位置,不要去做“恰好”或者“创造恰好的挫折”,这是带有咨询师自己夸大部分特色的。

    2:父母是否可以替代孩子做咨询?

    答:对于某些情况,比如一些轻微的症状,父母愿意做咨询,这是很好的。父母的通过咨询会给家庭带来稳定感,对于孩子的恢复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严重的某些症状的孩子,还是需要孩子来做咨询的。有条件的话,父母和孩子同时做咨询,是最理想的。

    3:家里是会“有创伤性的挫折”吗?

    答:家里当然会有创伤性的挫折,挫折是无处不在的。很多创伤是由家庭环境带来的。家是港湾是一个对父母的希望和理想。作为咨询师的视角,是要处理家庭内部创伤性的部分的。咨询师面对这个部分,不是对父母有敌意,而是看到父母也是有父母的艰难,同时父母也在努力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带着孩子来到咨询室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最近“原生家庭”很火热,这个原生家庭是“主观世界中的原生家庭更重要”,这也是工作的部分,而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的原生家庭。聚焦在客观的原生家庭,投注的情感有时候会阻碍问题解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面做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自体心理学工作趋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ru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