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条新闻(10.30)
自动屏蔽
2 时长最长的新闻(10.30)
自动屏蔽
3 与 产业/资本/政策 有关内容
3.1 两部门多措并举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
昨天(10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扎实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纾解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产能、价格堵点,提升光伏发电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供应保障能力。
3.2 9月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保持高位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9月,我国国际收支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42833亿元,同比增长10%;实现顺差4011亿元,同比增长36%,继续处于高位。
4 今日随笔
周末重要新闻不多,其实最重要的还是26-28的考察,这三天考察里又以27号集体参观的杨家岭旧址最为特殊。
其次就是28号易纲在人大37次会议上做的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这个会上财政部也做了报告,当然最近财爸议论最多的是禁止城投拿地的事,这里正好总结下10.13财爸的126号文件《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
这个通知里明确说:
“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进一步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
判断国企拿地是不是虚增财政收入,主要还是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如果国企拿地的资金是来自财政拨款资金,或者国企自有资金买地后的收入财政又通过其他渠道返还,基本可以判断属于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今年以来,受房地产持续低迷以及部分房企出现风险的影响,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行,一些地方采取了通过城投和其他国企拿地的方式以弥补收支不足,表面上看是收入,资金流向政府性基金预算,但实际上部分城投现在的经营现金流相对较差,不具备土地开发能力以及基于市场考虑不愿意开发土地,从而导致看似土地出让收入增加但土地仍然闲置的情况,即土地出让并非基于市场需求。
这个文件虽然通知国企不可托底土地然后弥补财政收入,但实际好像各地依然我行我素。
以南京上周刚结束的第三批集中供地为例,拿地企业多为地方城建或城投公司。
成都地三批次土拍第一天,24宗地成交21宗,流拍3宗,除一宗土地略有溢价外,其余土地全部底价成交。多家市属平台公司是拿地主力,华润、中海、保利、建发、招商等前三季度拿地大户不见了踪影。
诸多先行指标来看,房地产对地方财政的拖累可能还将延续至明年年中。这显然会压制地方政府在消费、投资等领域拉动经济的能力。
随着10月会议的结束,11月相对而言是个“空档期”,只能等12月经济工作会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