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到底要归隐田园,还是出仕当官呢?并不好说,因为他有这两方面的志向。而且这两方面的志向都非常的强烈。
就比如他要当官济世的梦想可以从他写的《荣木》中看出:采采荣木,结根于之,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在感慨时间的流逝。这大概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老了,而他的梦想却没有实现。而他的梦想是什么,则可以从他的后四句看出。“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先师就是孔子的意思。陶渊明是要努力的去实现孔子的大道。陶渊明因为家风的影响,变得非常喜欢修齐治平。又比如他写的: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烏事誠殷勤。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虽然他最后把整个诗落在了饮酒上面,并且希望看这首诗的人们不要去误解他的意思,或者说希望原谅他这个醉人。可是他在整首诗里说的仍然是想修齐治平。就比如他说的“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也就是说,陶渊明认为上古时代的昌盛繁荣才是真的。”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只有孔子的大道才是一个乱世中真正纯净的东西。“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本身应该亲的六经,却没有人去翻看。所有人在官场中只是求得名利,并不想真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陶渊明不光只有想修齐治平的一面,他也想归居田园,就比如他自己写的:″性本爱丘山”这是他本性中的一面,并且占据了他生命的一大半,就比如当他当官当累了,当凡之后,他总是会去隐居。但隐居不止是他的一种消遣,而是他本身喜爱的东西。也就是说,隐居不只是一种消遣,还是他内心真正喜欢的,并且可以体现出他精神的一项。
陶渊明要真正的有一个选择是很困难的。因为他如果引军,首先他会因为自己本身就喜欢修齐治平,与他没有足够的经费供养自己的家人而想去当官,如果他当了官,就会因为官场的混乱,导致自己无法实现自己修齐治平的梦想。虽然如此,孔子在一个乱世。却一直在坚守他自己的道法,而没有停止,可以说这一点真的很牛,因为很多人往往因为背景都混乱而放弃了自己的真。陶渊明能否做到这一点不好讲。
可是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陶渊明(就好比是截然不同的王戎)就会让我们产生怀,到底是喜欢自然的陶渊明是真的呢?还是喜欢官场生涯的陶渊明是真的呢?这个问题很难,因为他喜欢官场与他喜欢自然都是他内心的,虽然喜欢官场是家风带给他的,可是陶渊明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官场。
我认为这两个陶渊明都是真的。为什么一个人不能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性格呢?就好比是李白,他想要隐居,但他也想要当官,我们也并没有说其中的一个李白是假的,我认为这只是陶渊明的两个不同的性格,但是陶渊明究竟会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怎么选择,还得看他自己的,看他到底喜欢官场多一点,还是喜欢隐居多一点。要是都一样喜欢,那可能就会变成李白那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