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方式:通过自学汉代文学相关内容,自选角度及重点,如汉赋,汉代五言诗,史记。想象如果自己来为其他同学介绍,会如何讲述。提交一份用自己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汉代文学”讲稿,要求字数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须原创,30日前提交。
————————————————
提起汉代文学,《汉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史书》比肩,在某些方面可出其右,学习汉代文学,《汉书》无疑是必修课。而《汉书》的作者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汉书》作者班固,字孟坚,生卒年(公元32年-公元92年),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家学渊源。其父班彪,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可谓子承父业。更值得一提的是,妹妹班昭一位才女,同样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弟弟班超是位有名的文人,后弃笔从戎成为一名军事家的、外交家。由此看来,班固一家在东汉时期都占有一席之地,全家为东汉的稳固和传承做出了贡献,可谓满门荣耀。
史料记载,班固年少时就展露了才华,在父亲和伯父的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父亲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其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史籍。
为拓宽眼界,班固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他用功苦学,领略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与此同时接纳各学派之说,不拘守一家之言,重点不放在字音字义、局部的注解上,而是在贯通经典的理论上作文章。这种钻研史书的方法,为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史学官创造了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在洛阳太学学习期间,班固结识了一众好友,由于班固性格敦厚随和,平易近人,不自视骄傲,得到了同学们的交口称赞。父亲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的班固,已具备了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为其接班续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的去世,使得班固一家的生活受到了影响,为生计,班固不得不从京城洛阳返乡,过起平民生活,但他子承父业的决心没有改变。
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于是他在父亲完成的《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
历史二十三年,这其中有被“私修国史”而遭误判,深陷囹圄。在弟弟班超上告朝庭的紧急救助下才得以脱离险境。好在当时的明帝惜才爱才,𢤦得修史的重要,不仅释放了班固,并进入京都洛阳皇家校书部,拜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从此开启了名正言顺的修史进程。
汉明帝驾崩,其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汉章帝对经学文章也很有兴趣,因此班固同样受到器重,常与皇帝一起读书。朝廷有大事议论,也让班固列席,参与公卿大臣的讨论。
至汉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班固初步完成了《汉书》的编著,自永平元年(58年)开始,历时25年,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修史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班固死后,其妹班昭也参与了《汉书》后续的编写工作。
班固不仅是史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词赋作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都洛、都雍(即长安)为题材写就的,其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发展了京都赋,影响了张衡《二京赋》以及左思《三都赋》的创作,被萧统《文选》列为第一篇。
他的五言诗《咏史》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也是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开启了“咏史”这一诗题的先河。
遗憾的是,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密谋叛乱,事发后被革职,被迫自杀。班固因与窦宪关系密切而受到株连,也被免职。当时的洛阳令种兢对班固积有宿怨,窦宪案发后,种兢借机罗织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中,享年61岁。
幸好汉和帝知道班固已死的真像后,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班固得知也应含笑九泉了。![](https://img.haomeiwen.com/i27264370/712d1f11e619211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