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角度出发,自然分工的内在动因是:每个人都希望发挥所长来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希望个人价值最大化来获取相应的财富。自然分工的外在条件是:先有一个守望相助、相互依存的自然社区。自然社区是指自然形成的社区及其社交关系,在社区中有一种权威(市场或首领)使用组织手段进行协调(营销活动职能),实现分工(供求分离)之后的供求一体化,按需生产,以产定消。
先来看看产生分工的过程。
没有分工之前,人们的生活就像鲁滨逊一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衣食住行样样都得自己干,按自己所需生产、以自己所产定消、自给自足,维持个人/家庭的再生产循环。在社区中每个人都想发挥所长和谋求价值最大化的内在动因产生了自然分工,分工之后,生产者变成供应者,消费者变成需求者,供求产生分离。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主导市场,生产企业要按需生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者主导市场,生产企业要以产定销。分工(供求分离)产生在1万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
在自然社区中,供求分离与供求一体化是同时发生的,并在相互促进中逐渐形成并清晰,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社区的本质是人与人结成的生活圈,生活圈的价值是守望相助:慰藉心灵上的孤独、抗拒自然的风险,在这个圈子基础上人们才有发挥所长、结成相互依存的商务关系(供求一体化关系)的可能,信任是基础。
包老师一再强调: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缺陷是不知道分工与组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工与组织是解开人类社会演变的钥匙。我们只知分工产生效率,不知道组织,分工(供求分离)之后需要组织(供求一体化)。
那么组织是什么呢?如何操作呢?
组织 = 实现供求分离之后供求一体化的协调手段 = 市场协调 + 管理协调
组织的所有难点是如何协调供应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劳动关系。一种协调方式是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换规则,另一种是首领进行的责权利分配(管理分配),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供求一体化。任何一个企业作为一个供应者都不得不去构建供求一体化关系来维持企业再生产循环,企业中这件职能的承载着就是营销活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应者提供的是产品,需求者支付的是货币,供求关系被简化为“产品—货币”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供应者和需求者的本质关系,变成了“产品供求关系”。
现代社会违背了自然法则,分工(供求分离)没有建立在社区的基础上,没有建立在社区商务(供求一体化)基础上,是单纯的分工,所以要像小米一样回归自然法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