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越来越容易焦虑,常常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希望有所成就,却总是只想不做;不喜欢眼前的工作,却不知道想做什么;想去尝试新的东西,却害怕失败。
做,就对了今天的这本书《做,就对了》对大家的这些困惑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下面我主要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越早失败越好、精益筹划、立即去做。
1、越早失败越好
“我们肯定会失败,勇敢承认就好,千万别害怕。我们需要的只是尽可能快的犯错,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古语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人一开始就成功,也没有人每一次都成功。失败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对每一次的失败进行改进,从失败中学习成长,才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害怕失败和犯错,不敢付诸行动去尝试,就必然会错过成长的机会。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高考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学,大学毕业的时候去找工作,应聘三十次全部被拒绝,甚至连肯德基都不要他当服务员。
每一次的拒绝,对马云来说都是一次打击,也曾迷茫过、痛哭过,但是这些并没有将他摧毁,反而使他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这段经历成就了今日的马云。
所以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经验中学习成长。
越早失败,让我们能够越早调整自己的策略,更快的成长。
2、精益筹划
最早发源于硅谷,并备受当今创业者推崇的创业理论“精益创业”,提出“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概念,即用最快的时间、投入最少的资源、实现具有最基本功能的产品,并将产品投放到潜在用户,通过用户意见不断迭代优化。
我们用手机APP的时候,通常看到刚开始推出都是只有简单的功能1.0版本,慢慢的才有2.0、3.0版本。
根据用户意见和市场反应完善产品或调整策略,而不是闭门造车,才能快速改进,做出用户想要的产品。
借鉴精益创业理论,作者提出个人发展筹划的精益方法,即制定具有最小可行性行动的方案,并付诸于行动,从实践中获取体验和意见反馈,从而加快学习和成长的效率。
精益筹划的重点不是在于设立多么宏伟的目标,而是在于设计对想做的事切实可行的一个个小步骤。
比如,你打算写一本畅销书,如果等到一年后把书全部写完,再找出版社出版,并推出市场。除非你的名字很牛,否则正常情况下,那本书的市场反应肯定不会太理想。
比较好的方式是,每周写一两篇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简书等平台推送,看看读者的反应。
一方面,每周一两篇的小目标,比起一年写完一本书的大目标,更容易做到。另一方面,通过过程中收集的读者反馈,可以了解读者的关注点,对写作思路做适当的优化,就能更好的吸引读者,同时培养一批前期核心读者,为以后书的推广打下基础。
3、立即行动
“不管我们为拖拉找的借口多么的冠冕堂皇、多么复杂,解决方法确实出奇的简单:每天都要把时间花在你最为重要的工作上面。”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下这些场景:
信誓旦旦要健身,于是买了会员卡,没去几次,就各种辛苦各种忙放弃了;
想要学习写作,买了几本书,也在网上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却总是以没有思路为由不去动笔写;
想着去学吉他,确总是一直在想,连吉他都没开始买;
……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太多了。我们习惯了想,习惯了等,总是希望有了完美的计划,万事俱备再行动,所以结果往往是,没有结果。
举个公共演讲的例子,不管演讲者对演讲的内容多么了解,前期准备多么充分,有一点还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在最初的几次演讲中总会出现焦虑和紧张。也就是说,一旦你打算走上演讲之路,新手阶段的紧张和焦虑是必然的,如果打算等到感觉好了再演讲,就永远都不可能踏上演讲的舞台。
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只要坚持把时间花在对你重要的事情上面,哪怕每天做一点,都会让你获得信心,使自己得到好的转变,一点点的接近目标。
所以,决定要健身,不管多忙,换上运动服就走;想要写作,不管写得怎么样,每天落笔写一点,不用在乎写多少;真想练吉他,把吉他买回来,报个练习班好好学习。
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内容:
1、失败越早越好,失败是为了成长;
2、精益筹划,小目标小进步成就大事情;
3、立即行动,不要犹豫,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