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火了朋友圈,最近评论很多,有专业人士指出她写的是流水账,有人表示她写的文章直击生活的“痛点”,总之,好坏评论都有,但不管怎么样,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范雨素,关注到以她为代表的这一群体。
其实,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从来都不小,而农村中没有文化没有田地的人群就更没有生活的保障,他们不敢想养老,不敢想生病,不敢懒惰不敢放纵,他们把每一天都过的很紧张,每一分钱都花的很仔细,只因为他们也要生活,也要在这个资源不对等,不公平的社会里生活。
农村上大学出来的学生都应该有过这样一种感受,从初中到高中甚至大学自己都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学习才是农村孩子走出去的唯一体面的路径。但是你会发现,几年后,初中那个整天调皮的小子竟然在镇上一个不错的单位上班了,高中那个处了几个对象的女孩,现在是县教育局的职员了,大学时间那个几乎全科补考的小A竟然成了市委秘书。他们在小城市里有一份安逸的工作,他们还是那个样子,对生活随随便便,对工作无所谓,但是他们在当地却过着中上等的生活。这就是她们的社会资源,这就是父辈留给他们的资源,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你上中学的乡镇,上高中的县城,其实都跟你关系不大,你的那些不努力的同学跟你关系也不大,因为他们不用多努力,生活一样可以很光彩。
于是,很多人自我安慰,说留在老家的人没有远见,小城市有什么发展前途,但是谁的心理都知道,你真的想在老家陪伴父母但是却没有这个机会和能力,因为你苦读了十几年的书,你不甘心回到县城当一个卖水果的阿姨或卖猪肉的大叔,但你又没有机会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再来说说范雨素,其实她是农村人生活的另一个镜像,她代表那些没有读书,在老家没有资源的农村人,他们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城市谋生,人到中年,找一份比较适合的钟点工、家政、保姆之类的工作、慢慢咀嚼着自己的辛酸与苦楚,只是范雨素把自己这份苦楚用平淡的文字记录下来,她没想过依靠文字成名,其实,谁会指望依靠自己辛酸的人生经历而走红呢?只是文字作为一个很好地宣泄载体,能分解一些生活的压力,不顺与苦闷。
所以,她写的不是作品,不是故事,而是人生,是中国几千万像她一样普普通通的人的生活状态,我希望她的文章能引起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尊重,也许范雨素们是我们某个同事的母亲,某个同学的亲人或者她们的生活是我们父辈祖辈经历过的生活,不要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去赏析别人的人生,要以一个社会人角度去关注尊重这些生命个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