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的生活就是一部小说。而正是她对小说的痴迷,部分造就了她和家庭的不幸。
谁是范雨素?
http://news.qq.com/a/20170425/063100.htm(点击链接,阅读“我是范雨素”原文)
01
范雨素12岁去流浪,目的是为了过上小说中的生活。她一度很膨胀,以为凭着看过的小说就能赤脚走遍天涯。她按照知青文学给予的教导,一路逃票去了海南岛。在这个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的地方,范雨素同学,“躺在树下面,吃木瓜、喝椰汁。吃水果吃腻了,就上垃圾桶里找吃的”。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看不出性别,在异乡的街道上流浪,原因只不过是“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是这样生活的”。
可以说,她后来的命运,正是这次流浪造成的。
等她回到家乡,发现自己已不被周围人接纳,同时还丧失了上学的机会。本来按照她的聪慧,也许可以通过上学读书,走上一条较为容易的路。十二岁就辍学,范雨素不能满足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去北京看世界。可是北漂并不顺利,“在北京蹉跎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草率结婚的后果是遇人不淑,丈夫酗酒家暴,她只能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逃离家庭,到处奔波。
范雨素通过看小说,还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不过我倒觉得,面对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一个人还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不思改变;那可能是小说看得太多了。
坦白的说,曾经的自己也是一位充满小布尔乔维亚情调的文艺青年,也是一个深受小说毒害的无知少年。那时的自己,感觉自己不应该按部就班地生活在狭隘无聊的环境里,恨不得去流浪,去仗剑走天涯。总感觉自己天赋异禀,与常人不同,应该去冒险,去见证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人生。
长大以后,才发现这种想法是何等幼稚和可笑!!远处的危险看起来是迷人的,人所不能忍受的只是当下的平庸。而当危险真正逼近,当饥饿、寒冷、疾病向你袭来,你就不会觉得流浪的生活有什么诗意可言了。况且,就算你不在乎衣食饱暖,不在乎生存环境,可以完全生活在精神世界之中。但是,你的家人呢?你忍心让自己父母家人,让那些苦了大半辈子且不知道文学为何物的亲人,年老时无人照顾、贫病无依吗?实际上,范雨素去流浪的时候,也是考虑不到这么多的。
02
人总是很容易骄傲的,有一点小才华,就以为自己是天才。人很难有自知之明,读过一点书,便以为能匡扶天下。范雨素的哥哥,本没有上学的天赋,两次高考没考上大学,便想做一个“空头文学家”,想要用文学来改变命运。为了这个理想,把家里的粮食卖了换成文学刊物。让全家人吃红薯,还好家里人生命力顽强,没有饿死。
我们可以有梦想,但是千万不要按照小说中的故事来设想和实践自己的一生,除非你真的是天才,或者家庭条件足以支撑一场浪漫生活实验。成功无法复制,尽管名人传记和小说中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如此传奇而迷人。如果一个人家境一般,却天真地以为,只要按照小说中的样子去生活,就能活出理想的自我。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无穷无尽的困顿。
小说并不反应真实的人生,也不能给予生活有效的指导。小说也许讲出了一些道理,揭露了一些人性,呈现了一些生活经验,可是它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给予你一种可能性,一种观察和欣赏生活多样性的多维视角。而不是让你按照小说的描述去设想、去实践,去建构自己的现实生活。
邓晓芒先生说过: 每部小说都是作者的人生和思维经历,都可以丰富读者本人的经历,将这种经历当作人性的一个层次来看待;我们读得越多,我们的心灵就越丰富,层次越细腻。
小说往往会集中反映了某些层面的人性和人生经验,也会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呈现和揭示社会生活。但是,像一切艺术活动一样,小说为了艺术效果,会有意无意地加剧冲突,引发张力,让小说中的世界变得波澜起伏、奇幻而神秘,充满迷人的色彩。小说让读者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但是却不能让实际生活变得更加有效。从本质上讲,小说是娱乐和消遣的一种,而不承担道德和社会使命。小说的核心在于审美,而不是给生活以教化和指导。
范雨素自幼爱看小说,甚至仿照小说中的主人公逃票,去流浪,去过小说中的生活。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邻居家里的一对兄妹,两个人看小说入了迷,在家里上演才子佳人的悲情故事。妹妹在门框上挂上绳子,打算模拟悬梁自尽,哥哥扮演路过的大侠,要来一个英雄救美。不料英雄尚且年轻,臂力太弱,没把妹妹救下来,还好家里大人及时赶到,妹妹才捡回来一条命。
03
每个人都在心底都渴望一种浪漫主义的生活。这种对浪漫主义的渴望在当代最集中反映在我们对武侠和言情作品的热爱。没有几个男生不喜欢武侠故事,也没有几个女生不喜欢言情小说。才子佳人,侠骨柔情,仗剑天涯,那些数不尽的悲欢,唱不尽的离愁,像是一条毒蛇一样隐隐地诱惑着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图书馆里最受欢迎的永远是文学类读物,而在文学读物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小说中最受欢迎的,被借阅最多,翻得最烂的永远是武侠,其次是就是言情和玄幻一类。
与小说具有相似功效的,还有韩剧。有位女性朋友长期痴迷于韩剧,渐渐地再也看不上身边的男生了。年近三十却一直单身,因为她幻想着要找一个帅气,有钱,温柔浪漫,近乎完美的男朋友。作为宅女的她本来圈子就小,这样的男生上哪儿去找呢?以前看有文章说,韩剧是女生的A片,事实上还果真如此。韩剧中的男主角是真的能满足女生对一份爱情的所有幻想。
不是不能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只是一切的美好都要建立在现实的根基之上。共产主义确实美好,可如果在五六十年代提前实现,的确也会饿死人。我始终觉得,在没有拥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没有很好的照顾自己和家人之前,是没有资格谈什么梦想的。如果有更好的可能,我想没有人愿意住在破败脏乱的环境中,没有人愿意每顿只能吃两个红薯,也没有人愿意生病的时候无法及时就医,而落下终身残疾。
04
范雨素这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苦命女子,因为沉迷于小说的幻想世界,拿自己的人生做实验,自导自演了一场悲情戏。她比大多数人都要更有“诗和远方”,也身体力行地去践行了想象中的生活。可是,她所处的现实困顿却未必是她想要的。毕竟,她不会愿意,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无家可归。她也不会愿意,在给别人做育儿嫂的时候,自己的女儿没有母亲陪伴。
被小说坑害的范雨素,在大女儿会看小说之后,又去旧书市场买来一大堆书让女儿看,似乎依然想让女儿走上文艺青年的道路。不过幸运的是,她的大女儿没有迷上小说,走上母亲的老路。而是一边做工,一边学会了多项手艺,成了年薪九万的白领,暂时摆脱了她身边那些同龄人“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提线木偶”一般的生活和命运。
范雨素的走红,主要不是因为文学上的才华,而是因为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由于小说一般的生活历程,范雨素拥有很好的文字和故事。但是,无论她的文字有多么质朴动人,无论她的故事多么凄苦厚重,也无论文学能给她带来多少精神上的自由和富足。在她把自己的人生过成小说之后,她依然得面临自己造就的艰辛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