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079881/f56adc7880cec70b.jpg)
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精简的文字虽好,但大多无用,且无可操作性,跟没学并无二致;
- 为了可操作性,本文牺牲了精简,以“车轱辘话”代替,为的是让文字穿过身体,令其有用且可用;
- 所以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写在前面的话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们每天在手机、书籍和报刊上阅读大量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背后那些作者的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事实是:
-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文字、图像、语气和情绪”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 他们试图用这些“观点”来改变或迎合我们的“某些观点”;
- 从而让我们接受或部分接受他们最终想要表达的“事实”。
但是,如果你回忆一下最近几天看过的文章或书籍,是否存在下面的情况:
- 你的脑中能够回忆起来的大部分都是作者的“某些文字、图像、语气或情绪”;
- 但是,对于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事实”基本已经想不起来了。
这种情况大多就属于“无效阅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
“读了之后”感觉自己就好像“没有读过一样”。
这就是没有“理性思考框架”的表现。
究竟怎样正确地建立“理性思考框架”?
正文
搭建“理性思考框架”的作用有两个版本。
“精简版”是这样的:
就是能够让你对从别人那里“听到的”或“读到的”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思考。
嗯,不明觉厉,但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大白话版”是这样的:
- 对“新概念”能够下定义,对“老概念”能够作分析,进行再思考;
- 就是让自己意识到:“噢~~原来是这样!”
- 发现“信息”的“隐藏前提假设”,逐渐缩小自己的“盲区”;
- 就是让自己意识到:“诶~~这个我怎么没有想到?”
- 避免“逻辑错乱”,梳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
- 就是让自己意识到:“晕~~我脑子秀逗了!”
- 判断“信息的可信度”,提高自己“还原事实”的能力;
- 就是让自己意识到:“靠~~那孙子骗我!”
- 衡量不同选择对应的“可能性”,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
- 就是让自己意识到:“咦~~还有这种操作!”
- 把视野拉高,区分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进而采取“下一步行动”;
- 就是让自己意识到:“哈~~再也不用凑热闹了!”
这样是不是就清晰了很多?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搭建“理性思考框架”的确是“有用的”,但是,还谈不上“可用”。
一旦我们把视角转移到“可用”上来,就会发现:
我们需要找到搭建“理性思考框架”的“最少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
- 搭建“理性思考框架”的方法并没有那么玄乎。
它的“最少必要”条件只有两个:
- 找到这个信息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主要观点”;
- 寻找支持这个“主要观点”的“主要理由”。
对,只有这两步,而且这两步务必同时存在。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会发现:
对于某类信息,就要立刻保持警惕。
比如:
- 有些人往往只陈述他们的“主要观点”,但不说明“主要理由”。
他们经常会说出下面的话:
- “某人就是坏蛋!”
- “下半年经济形势不好!大家要小心!”
- “猪比骡子聪明。”
- ……
然后掉头就走了,根本不陈述任何“理由”。
比如下图这种情况:
![](https://img.haomeiwen.com/i3079881/6a4f5cac7fa93948.jpg)
这类人就属于:
“想说话”但并不能把话说明白的一类人。
甚至,如果你去问他们:“理由是什么?”
他们会回答:“没有理由,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从本质上来看:
- 他们的“理由”只不过是自己“观点”的复述而已。
事实是:
一个没有“理由”的“观点”,从很大程度上来看是没有价值的。
也就是说:
- 如果我们不先去寻找一个“观点”成立的“理由”;
- 就不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
- 进而更不可能做出一个理性的评价;
- 甚至我们还有可能上当受骗,沦为别人思想的傀儡。
这就好比:
- 我们每天都知道为自己的肠胃筛选优质的食物;
- 但却很少为自己的大脑甄别优质的信息。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
如何甄别“理由”的可信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事实是:
绝大多数的信息传播者都试图把他们的“观点”包装为“事实”来说服我们。
最常见的包装手法就是:事实性声明的“观点”。
更具有迷惑性的是:
不同的事实性声明的“观点”之间的可信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你就会特别容易相信下面这个“观点”:
- 美国参议院绝大多数都是男性。
但是,你就会不太容易相信下面这个“观点”:
- 冥想能够降低癌症风险。
遇到这类“观点”,只需要问自己:
- 我为什么要相信这个“观点”?
- 这个“观点”是否需要证据支持?
如果需要证据,但又没有相应的证据,就代表:
- 这只是传播者的“观点”而已,并且是可信度很低的“断言”,距离“事实”就很远。
如果有相应的证据,就要继续思考:
- 证据的数量多少;
- 证据的质量高低。
比如:“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这个“观点”。
因为有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这件事情,才能说明这个“观点”的确是“事实”。
请注意:
你是否发现了“观点”和“事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是模糊的。
比如:
一个人如果试图说服你:“酗酒是一种疾病”。
这就是“模糊的”事实性声明的“观点”。
一旦我们去搜集证据,会发现:
- 这种“观点”甚至存在很多相互冲突的证据或理由。
当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采取下面的步骤:
- 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 要求对方提供更多证据,或者自己去搜集更多的证据;
- 目的是为了防范具有欺骗性的推理;
- 当我们发现支持性的证据越多,就代表这个“观点”越接近“事实”。
也就是说:
当我们面对的是不能完全确定这个“观点”是否是“事实”的情况下,最理智的做法就是:押注可能性较大的选项。
这就是所谓的: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写在最后的话
一旦我们仔细观察周边的人们,会发现:
即使是那些非常理性的人也很难使用“理性思考框架”来分析问题。
如果深挖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会发现:
最大的障碍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理习惯。
比如,如果遇见和我们想法类似的“观点”:
- 我们会更愿意接受这种观点,甚至都不需要对方提供理由,他们只要说出“观点”,我们就会自动把理由“脑补”上去。
长此以往,会发生下面的事情:
我们很可能会失去好奇心,进而墨守在自己已知的认知空间里,最终甚至会变成一个“妄人”。
但是,如果遇见和我们想法有很大差异的“观点”:
- 哪怕这种的“观点”更接近“事实”,我们也会习惯性地倾向于自己的观点。
这种“心理习惯”叫做:
成见
被我们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是:
在生活中,人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成见”当作“理性思考”。
比如:
- 如果我们认为“商人大多都是道德水平低下的”;
- 一旦持有这样的“成见”去参与商业谈判的时候,我们就很难自如地运用“理性思考框架”来考虑问题。
从本质上来看,这就是:
- 因为“成见”而剥夺了“让别人说服我们的机会”;
- 因为“成见”而消灭“我们缩小自己思维盲区的可能性”。
祝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