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带娃去图书馆看书,午餐吃的是孩子心心念念的麦当劳。中午吃饭人多,和一对母子加爷爷拼桌。这位妈妈买了一个圆筒的套餐回来,6岁左右的孩子先挑了挑自己喜欢的,左手一个,右手一个。
妈妈在一旁说:“让爷爷吃一点啊,你不要这么自私。”孩子松开了胳膊,露出点空间,爷爷意思意思的拿了一个食物,妈妈也开始在套餐里拿吃的,一边说孩子:“你怎么这么自私,这样是不好的。”
老人家第二次伸手进去拿了一个鸡翅出来,孩子嚷嚷:“不能拿,不能拿,我都还没有吃过。”爷爷不好意思的松开手,妈妈说:“你怎么这样呢,不可以自私。”
孩子像是没听到,开心的继续吃吃喝喝,爷爷说已经饱了就走开了,妈妈跟孩子说:“我再去买一点回来,给爷爷吃,你不可以吃知道吗?”一会妈妈买了汉堡回来,喊老人家回来,这时孩子一把推开手边的套餐筒,拿起汉堡:“我要吃这个。”
妈妈说:“你不可这么自私啊。”但是孩子还是自顾自的打开包装开始吃了起来......
插图:电影《小鞋子》
01
在这个场景里,我看到l二个问题:
1、妈妈一直说孩子“自私”,孩子不为所动,可能是孩子从本意上不理解自私真正的含义;
2、这个情况的发生,不是孩子天生的性格,而是后天家庭环境的养成。
具体来看,
“自私”意思是自己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但孩子并没有不让妈妈吃,而是阻拦爷爷,从某一方面来说,他的自私程度因人而不同。
那我们要想想,他是真是明白“自私”这个词背后家长想要表达的内容么?浅层意思,妈妈说孩子自私是希望他把食物分享给爷爷,深层意思,妈妈希望孩子学会爱别人,照顾别人。
但不用行为演示给他看,教导他,孩子真有可能不清楚。
李玫瑾教授示范过一个例子:
她带女儿回老家见爷爷奶奶,孩子想要吃桔子,李教授剥开一个,让她第一瓣给爷爷,孩子站着不动,李教授也不动,孩子姑姑带着她分一瓣给爷爷,一瓣给奶奶......最后一瓣的时候,孩子塞进妈妈嘴里。李教授给她再挑了个整个剥给她。
02
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里,爸爸妈妈、特别是老一辈的长辈,把孩子当作手中的宝,什么最好吃、最好玩、最好用都是让他先挑,这种情况多了,孩子当然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好吃好喝的,当然都是我先!”
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有这种“自私”的倾向很正常。然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如果大人不去引导,孩子慢慢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雯雯说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懂得自私自利。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用无私的爱,给了他们理所当然、坐享其成的错觉。
爱,是一种能力。想要养好一个孩子,给他无条件的爱还不够,也务必教会你的孩子怎么去爱人。
希望各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泰戈尔这首诗描述的一样: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Tips:看后觉得内容有用,欢迎转发给你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