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他的学习方法很简单——“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
这个过程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读书要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读书的厚薄不是页数,而是知识在脑海里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转换。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知识的拆解重组,拆解的颗粒度越细,越有利于知识的关联打通,二次形成自己的整体架构。
从拆解角度看是自下而上,先分后总;从重组角度看是自上而下,先总后分。
前者化繁为简,后者提纲掣领,而记笔记则是连接打通二者之间的桥梁纽带。
今天的这篇读书笔记源自于几篇文章的精华内容(相关链接放在文末),重点关注一下记笔记的技术活儿——问答为主。
一、拆解
1.原则——信息最小化
对于具有明显上下层级关系的知识,最适用“先分后总”技术。
从最细小的概念层级开始拆分,一级一级至下而上进行转述,形成最小知识单元的笔记。
举例——常见笔记格式
问:死海的特点是什么?
答:位于以色列和约旦边界的盐湖,它的海岸线是地球表面的最低点,平均海平面以下396米,它有74公里长,它的盐度是海洋的7倍(体积占30%),它的密度使得游泳者浮在水面上,只有简单的生物才能生活在盐水中。
但这样的笔记可能对通过考试有帮助,但对形成知识之间的关联没有太大帮助。
正确拆解笔记格式——拆解到“知识最小单元”,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拆得简单而具体。
我们把上面这段话重新整理一下:
问:死海位于哪里?
答:在以色列和约旦的边界上。
问:地球表面的最低点是什么?
答:死海海岸线。
问:死海的平均水平是多少?
答:海平面以下400米。
问:死海有多长?
答:70公里。
问:死海比海洋要咸多少?
答:7倍。
问:死海的盐含量是多少?
答:30%。
问:为什么死海能让游泳者在海上漂浮?
答:因为盐含量高。
问:为什么死海被称为死海?
答:因为只有简单的生物才能在其中生存。
问:为什么只有简单的生物才能生活在死海中?
答:因为高盐含量。
这样拆解之后是不是一目了然,一看就懂?
单个知识点的拆分看似繁琐,但因为它符合大脑存难取易的原则,还能节约大量重复复习的时间,为下一步的组块结网打下了坚实基础。
2.步骤
把书读厚,就是要通过“转述”把书里的知识点弄透,用5W2H的框架提问,每次只问一个单点并记下笔记:单个讲的是什么?内部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或区别?这些都要扎扎实实地学习。
我们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来说明一下拆解思路:
第一步,先学习各自细分的知识点。
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富强”?答:……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民主”?答:……
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文明”?答:……
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和谐”?答:……
5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自由”?答:……
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平等”?答:……
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公正”?答:……
8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法治”?答:……
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爱国”?答:……
1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敬业”?答:……
1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诚信”?答:……
1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如何理解“友善”?答:……
第二步,寻找知识点内部的共性。
1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有什么相同点?答:……
1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和平等”有什么相同点?答:……
以此类推……
第三步,发掘知识点内部的区别。
15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和平等”有什么不同点?答:……
1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有什么不同点?答:……
以此类推……
第四步,最后学习这段知识点的整体结构——这一步可以和下面的重组结合起来
我们说的“先分后总”其中的“总”并不是每次都只有一个,它还可能有内部分层,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不仅仅是12条,其中还有一层二级的“总”,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3个层面的下面都各自包含4个维度。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哪十二个?答:……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哪几个层面?答:……
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每个层面包含几个维度?答:……
第五步,和已有经验进行关联思考,或者和实践进行结合思考。
这里再举个例子:
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相同点或不同点?答:……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给我什么启发?我该怎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答:……
……
PS:细心的读者会留意到,使用的问题都包含相似的片段(黑体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是10个同级问题都使用了相同的问法。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学习过程中的内容有序,如果再问细致点的问题,比如含有一级、二级、三级关键词的知识点,在查看问题或者复习某个知识单元的单个维度的时候,每次都会被提醒这个维度属于哪个知识单元。
如果随着问题层级的逐渐细化,只是简单地提问“和谐是什么?”,那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读者自有判断吧!
二、重组
1、原则——信息组块化
组块就是信息经过学习从知识结构得到的模型,是被压缩过的信息。
在知识经过上面的拆解以后,读者肯定会产生一个疑问: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把知识碎片化了吗?不会变得又多又杂吗?
我的回答是把书读厚的拆解是第一步,还要学会把书读薄——自上而下进行整体组块重组,构建知识网络。
因为组块是以学习者单个知识点提取准确、流畅为前提的。
如果学习者连概念是什么都记不住,建立起来的组块也只不过是能力幻觉而已。
就像织网,要织网首先应该打结,很多个结连在一起,自然就构成了一张网。
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掌握就是打结的过程,没有单个知识点的掌握就希望建立知识网络,为时过早。
2、步骤
把书读薄其实就是系统化、结构化知识的过程,可以按照横向关系、纵向关系、纵横交叉来进行组块化,一幅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往往能派上大用场。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纵向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如国家层面下的四个维度——横向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架构(纵横交叉):
再复习时,就看着上面这幅思维导图,回忆所有拆解过的知识点,找出其中有疑问的地方加以巩固,把细节加以强化,补充修改笔记内容,一张清晰明了的知识结构图就这样内化关联,随时提取了。
可能读者会有疑问:这么做不是太麻烦了吗?遇到自己无法拆分的知识该怎么办?
我的答案是:如果某些知识无法拆分且又非常复杂,甚至复杂到无法掌握,那十有八九是因为我们还不得其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好的方法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我没有选取原文链接里面复杂的案例分析,就是想把这种记笔记的方法用最简单的过程加以说明:
因为这种笔记背后的原理来自于一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一种自下而上的卡片笔记流程,它有个最基本的原理:
一张卡片只记一个知识点,卡片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
网络截图三、总结
先拆解再重组的笔记技术出于一个美好的愿望:凡是我们学过的东西,都能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每一个知识晶体都能找到关联的节点,留在长期记忆里,让我们从容应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笔记虽是思考过程的体现,也是思考结果的巩固,但是笔记不能完全等同于知识网络。
它只是相当于建立了一套骨架,血肉是否丰满,一方面取决于学习时对于上下文原文的理解(上下文=“固着”胶水,可以起到促进融会贯通的作用),另一方面得益于之后实践中的主动思考、持续完善。
记笔记是门技术活,按照《卡片笔记写作法》推荐的写法——用自己的话写下对原文的理解和问题的答案,把自己的思考外显化、固定下来,把原文作为参照,会大幅度提升学习效率。
PS:记得再好的笔记也需要时间复习,而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收获去思考,去复盘,重在关联打通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节点——“主动结网”,熟练掌握后向别的相关领域迁移所学,做到活学活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