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0)感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10)感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作者: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 来源:发表于2023-04-22 22:57 被阅读0次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

    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当时,作者初抵郴州(今属湖南)——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徙郴州,精神上倍感痛苦,故作词抒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作品原文: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

    楼台消失在迷雾之中,渡口隐没在朦胧的月色里。世外桃源虽然向往已久但无处可寻。春天还很寒冷,独自住在客店里哪受得了这寂寞凄凉?夕阳西下,杜鹃不停地鸣叫着。

    友人远方寄来书信,他们的关怀反而增添了我更多的离愁别恨。郴江本来是绕着郴山奔流的,可为什么又要无情地向潇湘流去呢?


    重要词句——逐句译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这是一个初春的日子,词人想像着这样一种场景:大雾茫茫,掩没了一切的亭台楼阁;月色朦胧,遮蔽了所有的河津渡口。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想寻觅陶渊明笔下的仙境桃花源,已不可得。

    这三句,和后面的现实描述,完全不一样。显然,是一种想像和象征,借以抒发自己心中对理想迷失的痛苦。

    当时,谗臣掌权,豺狼当道,政治极为黑暗。作者,因为党籍之祸,被贬谪到郴州——这个偏远的地方,并且,所有的官职和俸禄,都被削夺,心中愤懑,可以想见。词人在这时候,自然会起遁世之心,梦想去寻找桃花源那样一片世外乐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两句,切回现实,写亲身感觉。词人住在一个孤零零的驿站馆舍里,四面春寒,砭人肌肤。寄住驿馆,已经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了,更何况,这座驿馆,还四围不见人烟,并笼罩在一片料峭春寒当中,阒寂无声,只有窗外的杜鹃在泣血鸣叫。而且,又时值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这片天地之间,愈发增添了作者心中的凄凉。

    每一样凄清苍凉的景物后面,都藏着一个用同样凄清苍凉眼神抚摸它们的“我”。这两句既是写景,更是传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环境的凄凉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渲染,词人进一步描述自己的感受,也就水到渠成。下阕开头“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一连用了两个典故——都用来指代传送书信。

    词人,连用这两个典故,用来渲染得到友人书信的心情:

    住在孤馆,能收到远方亲友的书信,本来应该是很高兴的事,可是,词人的心中,却是什么滋味呢?

    他说:“砌成此恨无重数”——原来,这些书信,不但没有让他开心,反而加重了他的愁恨。

    “砌”字用得很妙,把抽象的离愁别恨,形象化了——他收到的那些书信,就像砖石一样,层层堆砌——书信愈多,说明他贬谪远方的时间愈长——离愁别恨,也仿佛层层加高加重的砖石,愈来愈难以排解,心绪被压得愈发沉重,更加悲愁。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最后两句,堪称千古绝唱。词人,眺望不远处环绕着郴山的一曲江水,感觉日日相伴的惟有它了;然而,它也是毫不停留,一直向北方流去,和潇湘之水汇合。

    作者感到:连江水,仿佛都抛弃了自己,由此愈发衬托出孤独凄苦的处境。

    这句,同时也表达了对郴江之水的羡慕,这条江水是幸运的,它能够自由地流向北方,而自己呢?却只能禁闭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受着离愁别恨的无尽折磨。

    这种笔法,是拟人化的。在作者的思维中,郴江,也像有了人的感情。这样的笔法,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作者的孤独和凄凉。

    据说:苏东坡,非常喜欢这两句,他还把这两句词,特意写在自己的扇子之上。并哀叹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可见,秦观的死,在他心中引起的巨大悲痛。

    秦观,是苏东坡最喜欢的门生,两个人的遭遇也很相似。秦观遭贬的时候,苏东坡也在海南,过着孤独的贬逐生活。秦观这两句词,自然容易引发他的共鸣。

    关于这两句,还有别的理解——有人说,这两句,仿佛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这就好像词人在感叹自己的身世:自己本来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转,谁会想到竟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里去呢?

    这首词的最佳之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

    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这首词,是秦观词中的名作,历代文人和学者,都毫不吝惜地对它加以称赞,尤其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和“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四句,更是倍受推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0)感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je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