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天堂》关键词:在物质富足和精神不自由之间 ·反差带来的荒谬与幽默
1.小说作者左拉。我认为这也是一篇寓言性质的小说,因为猫是不可能会讲故事的,只有在寓言和童话里才能开口说话。同时,猫的特质就是一只养在家里的肥胖的猫,他对外界自由的渴望和迅速的回归都可以是共性,作者写猫的故事意在讲述人间的道理。
2.我注意到小说开头,“我”说这只安哥拉猫是一最蠢的一只。然后就给我们记叙了猫给我讲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很普通常见。猫咪在主人家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渐渐感到厌倦而向往起了外面自由的世界。于是有一天跳窗而逃,感受到了外面的精彩的同时也经历了没有丰富物质的艰辛。于是很快就决定回到主人家里,并继续幸福地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3.我对于“我”说这是见过的最蠢的猫的原因是随着文本的进一步分析而变化的。在我读猫的叙述过程中,我认为作者想指的蠢在于猫咪放弃外面自由的精神世界而甘心选择没有自由的物质世界,并且还为自己的选择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可是当我读到小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有点犹疑了。“我这是讲给猫听的”,这句话让我一下子完全失去了分析得方向。小说开头就是是猫说给我听的,且始终以猫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猫的经历。
4.可是细细品味。我又读出了明显的戏谑和反讽的味道。作者故意开始以猫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以“我”的视角去审视猫的叙述,让读者以为“我”会作为一个志高的评判人评判猫的选择,提出精神应该高于物质,批判猫的自甘堕落。可是最后却突然说以上故事都是我讲给猫听的,尤其最后一句,“我亲爱的主人,真正的幸福,天堂,就是关在一间屋子里,挨打但有肉吃。” 这样一来,“蠢”的焦点一下转变,其实“我”关注的蠢在于猫咪竟然会放着舒适生活不要会选择出逃到外面去。并且以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导者的姿态总结天堂就是关在一间屋子里,挨打但有肉吃。说明最终作者要揭示的不是猫咪对物质与精神的选择,而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的选择问题上自鸣得意地选择物质。
5.同时,最后一句话其实很荒谬,天堂有肉吃可以理解,但是怎么会有挨打呢?这种荒谬放到现实世界中又有一定道理,所以也就更加深刻。
6.总体来说,作者叙述方式的特质使得这篇小说尤其意蕴深长。
7.震惊!看了孙教授的分析才知道最后一句话的原文是“我说的是猫的事”。这就影响了我之前分析的很多东西。这句话强调的是猫的事,虽然像废话,其实又在间接引导读者去关注到人类上来,因为这何尝只是猫的事,因为关于自由幸福和天堂等等的理解,明明已经超越了猫的感觉。这就妙在这是反语,因为反语含蓄,把思索的空间留给读者。
8.教授还指出了关于天堂定义的那句话,由于物质的丰足,不自由、无人格却变成了幸福,这是是反语,揭示了奴性的麻木的可悲。这里,我没有看到无人格,奴性的麻木。孙教授的用词非常精准恰当。
9.同时孙教授看到了双重对称结构,他说这是寓言性小说的特点。第一重对称发生在猫身上。门的里面富足但没有自由太单调,门的外面自由却不富足。第二重对称发生在猫与雄猫之间。两者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一个选择放弃自由,一个选择坚守自由。
10.以上双重结构的对称宏观上是艺术构思的胜利,微观上,则是更有血肉的。在猫的种种感觉中,厌倦现成的安逸的生活,又和人的精神息息相通,显得特别有意味。同时,教授指出,作家的功力在于把有趣和有意味既相错位又相统一地交融起来。在猫到了外面以后,猫的感觉和人的感觉的错位幅度拉开得更大,趣味也更浓了。反差带来的荒谬感同时带来幽默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