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人们,每天接触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各大主流新闻网站的动态推送,各种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公交地铁电视广播等公共媒体的滚动新闻,甚至是周围人的日常交流,不管你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接受,这些庞大的信息流日复一日冲击着我们的视线,占据着我们的大脑内存。
从去年到今年,社会上每隔几天冒出来的热点总会点燃全国人民的热情,或在网络上口诛笔伐,或者交谈中打抱不平,从各国大选到中东难民问题,从明星的花边新闻到各类司法案件,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我们作为社会个体,这些新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多大影响,只是我们被引导着自觉不自觉地走向了这些信息中间去。也许是为了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许是为了增加见识。
曾经我也是其中一员,在上下班路上,抱着手机不肯放过大大小小的新闻,仿佛寻宝一样,去深挖每条热点背后的潜在故事,然后再发出感叹:原来事实是这样的。
在跟周围人交谈的时候,因为掌握的所谓真理真相较多,往往成为了话题主导者,向旁人传达我听到看到的各类旁门左道的消息,或正或邪,或褒或贬,林林总总,我仿佛成为了信息中转站,曾经还一度沉迷于这种虚无飘渺的意境中。
你每天忙成了陀螺,内心却荒芜得长满了野草当有一天,我参加一个朋友聚会,我们一群人在大谈特谈近期娱乐圈各类八卦时,一位跟我们同龄的女生K表示她完全不知道我们所讲的明星是谁,不知道林丹,陈赫,也不知道佟丽娅,陈思成,更不知道这些人近期的各种花边新闻。
说这些话的时候,K完全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没有因为自己的信息断篇而觉得不安,也没有因为害怕跟我们没有话题而显得格格不入,她就淡然坐在那里,偶尔聊几句工作的事情。虽然话不多,但她身上那种安宁不聒噪的气质吸引了我。
事后才得知,K大学毕业工作几年的时候里,结了婚,和先生一起买了房,买了车,生了孩子,现在正在读中山大学的MBA,并自学西班牙语。
三十出头的女生,在人生一切规划都顺遂展开的时候,选择去读书学习,且不说工作成就如何,单单就这份淡定和坚持,好学上进的精神已经让同龄人自愧不如。
即使她不知道外面每天大量的信息流的滚动,即使她不知道各类与她无关的新闻,看似错过了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但是她内心里那个丰盈充实的天地已经让她在一群人中间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你每天忙成了陀螺,内心却荒芜得长满了野草后来,我开始反思我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发现我每天忙忙碌碌,害怕跟社会脱节,害怕自己没有茶余饭后的谈资,害怕被世界所遗忘,追着一个个热点往前跑,其实就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而这样的行为,在智慧的人看来,不但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反而让人觉得滑稽。
这些所谓的热点,除了偷走我们的时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们每天主动被动接受这么多呼啸而过的信息,除了让我们显得焦躁外,又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呢?
向周围人兜售网上随处可见的热点,只能说明你的空闲时间太多,你上网的时间够长,并不代表你对热点事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认知。你向别人传达的仅仅是别人向你传达的观点而已,你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判断,充其量只是一个传话筒的角色。
在这个娱乐至死,喧嚣至极的年代里,多少人如我一样在碎片化海量化的信息里迷失,看似忙忙碌碌,话题满满,内心却一片荒芜,任凭无聊空虚的荒草野蛮生长,真材实料却无处安放。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里面开篇第一段是这样的: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的确,在这个年代,我们主动获取优质的信息传播资源,却也要被动承受无益的碎片化垃圾信息。我们信仰科技和人文的力量,却又怀疑个体人类在熙熙攘攘的互联网时代忙成陀螺,却又无法享受内心片刻的安静。
也许若干年后,随着我们阅历增加,年岁渐长,认知提高。我们对外部的关注度在减低,转而更多专注内心是否充实丰盈,那才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我们期待的时代。
也许在那个时代,我们可以:
周末下午读一本好书,看一场经典老电影,胜过在手机娱乐新闻里口诛笔伐。
约三五知己聊天谈心,胜过参加一堆人谈天说地的饭局。
去公园散步,听钢琴曲,胜过窝在家里抱着真人秀节目醉生梦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