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第二年,新冠开始肆虐。城里的人们进入了另一种新的生活空间。退休人员又会有怎样的生活体验呢?
出门必戴口罩,似乎是放风的囚徒。天天宅在家里,但好像也并没与世隔绝,网购加快递维持了一个家庭的正常“新陈代谢”;微信保持了亲友间的“亲密交流”;得到和B站让我在“盖亚大学”(盖亚是地球的名字)里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课程;喜马拉雅上堆满了用耳朵读的书籍;想活动一下筋骨,摆好PAD,跟着“八段锦”做就好了。
世界对我来说,只是更换了一个操作界面,就和从DOS换到了窗口操作系统。可退休后,退休金是自动进入我银行账号的,我像是迷失了点什么?
那到底是什么呢?对,是存在感,就像是在向社会打卡,说我来了,我还可以有价值。这也许是今日退休和往日退休的最大不同了。一位退休老人还有地方打卡吗?还真有,就在网络上打卡。
打卡的第一处就是美篇,两年半时间,我发了870多篇美篇,阅读量接近一百万。是不是很有存在感?所谓的存在感,就是在社会舞台上留下点痕迹。点赞量三万多,这是读者对我的一种认同。至于“粉不粉的”,我倒是不在乎,因为只要关注数比粉丝多,基本就是“互粉”出来的廉价粉丝。
退休前,我的存在感是通过工作实践实现的。参加过三个国家重点工程,并收获了国务院颁发的“青年功臣”称号,实实在在是一个建设者。之后下海,在美、法、加拿大多家外企和互联网公司任职,工作也都体现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里,也还算看得见,摸得着。而作为第一代退休网民,存在感如何体现呢?概括说就是两个字“表达”。
表达什么呢?内容上表达思想和情感,形式上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漫画、连环画、科普、游记、书评、剧评和影评。也尝试了科幻和小说,但不是太成功。
我在简书上连续打卡的最长时间达一年多,也就是得坚持每天一篇的连续写作。
我一个理工男,要补习些文学知识,我就一边在喜马拉雅APP上听原著,重点段落读一读,再把对应的连环画,用数码版画成彩色版(甚至补进些动画)。这么一来,不仅很有画面感,连环画的文字也重写了一遍,加上听书,形成一种媒体时代的“立体学习”方式。
美篇时间最长,一百万阅读量用了两年半时间。后来又开了头条和微信账户,头条的阅读量不到两年也增至七十多万。在“头条”的搜索框输入“空明山人”,向下滚动长长的结果,我的确获得了一种满足。
写作、画画都是表达,表达是退休后最适合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只要坚持,几何式的阅读增长量,让你有种在游戏中打怪的畅快淋漓。
读书常常可以获得感悟,但仍不够系统,一旦经过写作的思想组织过程,就得到了系统化。就是写给自己看,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网络实际已经改变了退休人员的生活时空,新冠无意中还加快了这一进程。老年人的生活正在被网络重新定义。家里挂满了我老婆的画,可她网上学画的时间还不足百日。为了旅游方便,还上了“微学英语”,听力已不在我之下。进入网络的方式和入口都非常个性化,你退休面对着网络世界,你就成了“哥伦布”,至于发现哪块新大陆,那不仅凭造化,还与智慧和眼光有关。如果你面临退休,想好去哪打卡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