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关于信息论的文章,信息量很大,有点烧脑。根据信息论,一段消息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仅仅由这条信息的长短决定,而是取决于它克服了多少不确定性。
比如你向我提供一些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我看了上半部分,就能猜到下半部分,那么这些消息所包含的信息量就很小。但是如果你提供的这些消息可供选择的范围越广,选择的信息量就越大。
信息,在于你从多大的不确定性中做出了选择;信息,在于你制造了多少意外;信息,在于你有多大的自由度。
——万维钢《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万维钢认为,就个人的日常生活来说,如果你的生活每天都是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干什么都是高度可预测的,那你的人生就不值得记录。而如果你的生活跌宕起伏、充满意外,那就值得记录,甚至值得出自传、拍电视剧。
试想,我们看电视剧看的就是戏剧性,剧中的主人公都会经历一些困境、然后战胜困境,获得新生和成长,这样才吸引人。如果电视剧拍的都是一个人,早上去上班,无惊无险,下班时间到,然后回家吃饭、看剧、刷手机、洗澡、上床睡觉。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有谁会看。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关于“速读”的方法,但归根结底,读书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我们接受一段信息速读的快慢,是取决于这段信息对我们来说,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预测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这样的信息越了解,我们的阅读速度就越快,而我们之前如果没有接触过这本书上写的东西的话,我们的阅读速度就越慢。比如一个人经常阅读小说,那么他对小说的许多套路会了熟于心,那么他的阅读速度自然会快。
因此,对于平时不怎么阅读的人来说,上来就找“如何快速阅读”的方法,而不是真正开始阅读一本书,那其实是缘木求鱼。
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就是意外。从“信息论”这个维度出发,有两件事情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做的:
1、出乎别人意料的事。
2、给自己增加选项的事。
就像“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一个小孩掉进一个大水缸里,一般人想到的办法是从上面把小孩捞出来。但是司马光想到用砸缸这个办法去救人,这样的做法就是出人意料,值得被记住。
有更多的选项,你才有能力做出乎意料的事。也就是说你有更大的选择权,也就意味着你做事的自由度更大,就更能想出一些出乎别人意料的做法。
就像同一个话题,别人想到的都是某些角度,这时,如果你能从和别人不一样的角度去讨论这个话题,那么,你就更容易被人记住。写文章就是如此,想要内容有信息量,就要写和别人不一样的,能够提供别人不知道的新知。
要么有趣,要么提供新知,要么产生共鸣。多从这些角度思考,或许我们文章的价值会提高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