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困境中予以摆脱,却苦于缺少力量、乏于智慧的苦恼?处于困境中的你,会竭力思考,上下求索,四处张望,为的是能够找出一个法子去摆脱面前的困境。是的,此刻的你,只要不放弃,抓住契机,最能成长,最有生命力!
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下雨天陷入泥滩路中的情景,每逢夏秋连阴雨,小路泥泞,走到路上很艰难,有时候会把鞋子粘掉,或是不小心滑一下摔一跤,甚至会陷入泥潭中无法拔腿。这时候是急不得的,越急越没有智谋,越急越会乱了方寸。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找到一些残砖烂瓦或者一些垫脚石,放在脚下,慢慢沿着走过去。其实,我们的人生路何尝不是如此?有太多的泥潭与沼泽,我们在困境中是痛不欲生、自暴自弃,还是冷静应对、探寻有效方法?不同的心理状态决定不一样的生命历程。
上周一周的时间,我连续讲了三节公开课,一节备课组的赛课公开课,一节是国培送教下乡示范课,一节是去海口高效课堂导学案与小组运用的展示课,三节课同时出现在一周时间,尽管都是提前获悉时间安排,我却总是在最后的时间节点确定导学案和课堂设计。三节课中两节是阅读课,一节听说课。回观三节课,当然是在自己班里的这节课效果最好。首先是师生之间的默契,再有就是对学情的把控了如指掌,同一备课组的老师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我自己却有更多的反思。比如说这节课阅读任务二和任务三完全可以合二为一,少一些流程化,节约更多的时间进行拓展思维训练,板书还可以更精化,而不是为了板书而板书。国培送教下乡这节课是我感觉设计最好的一节课,这是一节阅读课,课前完全没有和学生见面,在课上孩子们的积极性从低到高,课堂气氛从冷到热,慢慢地转变过程,师生情感相融,课堂中,学生从刚开始不知所措,到后来的沉浸其中,是一个让人感觉可喜的状态。一简单的问候,问题式的视频导入,思维导图式的文本分析,问题链的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总结整理、作业布置,思路清晰可见。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内容较多,不能让阅读中“读”充分体现出来,如果再增加一些读的环节,少一些理解任务,将是更加完善的一节课。
最后一节课是去海南做导学案与小组运用相结合的一节展示课,刚开始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过于自信,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学情,对教材也不太熟悉,仅仅拿到一页教材照片,就自行设计教学内容,没有和当地的老师做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但是我没有想到学情不了解,教材不熟悉,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想放弃ppt,仅仅利用导学案设计课堂,这样会更充分体现导学案与小组运用之间的融合,但是思前想后,我还是利用PPT电子导学案为引领,也许最近太忙的缘故——其实一直都在忙,我的思维有一点定势:这节课是一节课听说课,听说课当然是听说为主读写为辅,我是非常清楚的,这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是特别关注的一点,但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鬼使神差般的让我把课上成了听读课,也许是自己有意想要向老师传达一些有关阅读技能方面训练的信息,但是我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学科课型的判断,这是一个专业老师不应该犯的一个常识性的低级错误。但是在设计课堂的时候,对一周上三节公开课的我来说却浑然不觉,尤其是自己的研究团队看了自己的设计,也没有提出任何建议性的问题,对我的设计完全赞同,也许他们是过于相信我的能力,也许他们也和我一样太忙的缘故。 无论这节课的成败,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不知道听课老师的看点在哪里?我自己心里却像是在滩路上的寻到了垫脚石一样,尤其是听了张海晨校长以及海南省海口市的英语教研员的点评,我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课堂内容的安排,或是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都有很多需要提高的空间。
外出讲课,不能不自信,但是自信必须是有前提的,了解学情吃透教材,根据课标把控学法、教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不熟悉教师的学生们来说,刚开始他们可能是害羞或者有一种戒备心理,在海南这节课,课前我和他们去沟通,发现他们特别的活跃,甚至有一点不受控制的散乱,在我好言相劝之后,慢慢的入戏,但是在课堂展示环节,他们的羞涩和放不开,还是多多少少让我有些失望,也许课堂设计没有达到他们的嗨点。一节课我觉得自己黔驴技穷,很被动。我知道每节课都不可能是完善的,都需要我们用心地去做反思,反思才能提高,才能完善,才能有成长。
有些错犯了不足为怪,有些错就不应该犯,深陷泥潭是因为事前不了解路况,没有做到万分的准备和预设,如果能在上路前探探路,或者是做一些充分的准备,比如捡好垫脚石放在路边,或者是出发时负重不多,没有贪图,也许会减少泥泞路上的挣扎与痛苦。
课堂教学工作犹如实际生活,不去逃避问题,学会剖析课堂,课堂更合理更有效,学会扪心自问,一切问题皆可避免!
网友评论